(教育导报)高校师生助力“天府粮仓”建设—— 把论文写在永丰村的稻田里

2025-04-29 11:13:41作者:王浚录 张玥 来源:水稻所 点击数:

  

4月的天府之国,春风裹挟着泥土的芬芳,将新插的秧苗吹得轻轻摇曳。在“天府粮仓”首提地——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四川东坡永丰水稻科技小院(以下简称“科技小院”)就伫立在连片的高标准农田旁。就在采访团赶到时,四川农业大学农艺与种业研究生曹云结束了当天的田间观测,回到小院。

作为科技小院的常驻研究生之一,曹云扎根田间开展科研工作。在水稻的生长季节,他每天都要观察水稻长势、监测病虫害,采集样本带回小院的简易实验室检测。他告诉记者:“10月水稻收获后,我将回学校进行更深入的理化分析,为来年选育优良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科技小院一头连着高等学府,一头连着田间地头。科技小院成立于2023年,依托四川农业大学、眉山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的科技力量,服务乡村振兴,促进水稻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

科技小院专家团队包含四川农业大学、眉山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当地农业部门专家10名。专家之一、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教授孙永健介绍,小院师生先后完成了340个水稻新品种的多年对比实验,筛选出40个适合川西平原多元化种植模式的高产优质品种,优化集成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水稻提质丰产节水节肥技术,发表相关研究论文近百篇,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研理念。

科技小院一方面开展水稻新品种、新技术研发,一方面加强示范推广。“我们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把课堂培训开在稻田里,推广高产优质品种,提升农户的种植技术水平,培育了种粮大户200多人,培训农民5000多人次。”孙永健谈到,这种科研与生产零距离的模式,不仅培养了一大批“田秀才”和“土专家”,也将长期驻扎的研究生培养成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一线科技人员,40多名博士、硕士因此受益。

看到学生们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又从田间带着问题回到实验室,以科研之力促稳粮增产、稳农增收,这让孙永健十分自豪。他表示,科技小院为乡村振兴培养了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业科技人才,会持续推动水稻高产和农民增收协同发展,探索四川水稻现代化可持续发展路径。

在这个生机盎然的4月,科技小院外墙“永丰永丰,永远丰收”的标语与田间翠绿的秧苗相映成趣,共同守护着“天府粮仓”新一季的丰收希望。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极寒高温都不怕!理学院团队研发新型有机凝胶,攻克极端环境材料失效难题
    极寒高温都不怕
  • 第四十三届校运会开幕
    第四十三届校运
  • 我校科研人员揭示调控玉米干旱应答和籽粒发育新机制
    我校科研人员揭

最新文章

Copyright 2025 四川农业大学.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