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感受到孩子们对竹编技艺是发自内心的热爱。”“这种深入的交流讨论与走进基层的联合采访,把大家的心聚到了一块儿,能碰撞思想火花。”……4月23日至24日,全国教育报联盟成员单位及特邀单位赴眉山市、西南石油大学等地和高校展开联合采访。从小学到中职校再到高校,在实地走访与对话中,全国教育媒体深入了解了四川教育的创新实践,为目前四川教育取得的改革发展成就“点赞”。
此次联合采访会集了来自《教育导报》《江苏教育报》《甘肃教育报》《教育时报》《东方教育时报》《浙江教育报》《山东教育报》《教师报》《天津教育报》9家全国教育报联盟成员单位与特邀单位《海峡教育报》的负责人和记者、编辑代表40余人。大家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高校助力“天府粮仓”建设、高校高质量人才培养机制等选题,用镜头和笔触为新时代四川教育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记录学生风采,传递文化自信
青神竹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千年传承,古老的竹编文化在青神校园焕发勃勃生机。全国教育报联盟联合采访活动走进青神县南城小学,实地探访了校园文化长廊、运动场与各类艺术教室。“学校对您的技能提升方面有哪些支持?”“学习竹编,对孩子们有哪些潜移默化的影响?”竹编教室里,记者们向青神竹编县级非遗传承人、学校美术老师杨希抛出一系列问题。
除了在采访本上仔细记录,现场还有不少记者用镜头定格美育场景。天津教育报刊社新媒体部记者韩羿时而蹲下身取景,时而调整焦距捕捉特写,将学生们专注编织竹编的神态一一记录。“我感受到孩子们对竹编技艺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他表示,将运用短视频的形式,发挥沉浸式体验和即时性传播等优势,把这份文化自信生动地传递给更多受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循着由苏轼诗作《题西林壁》改编的上课铃声,各媒体记者们来到眉山市东坡区东坡小学。在该校的剪纸工作坊,师生手持剪刀在纸上翻飞,将东坡诗词里的场景化作精美的剪纸作品。“如何用苏东坡优秀的品质涵养学生?”对于记者的提问,学校党总支书记杜科介绍:“我们的校训是‘像东坡一样’,希望孩子们能像东坡一样做人、做事、做学问,通过课程浸润、活动体验、环境熏陶等多元路径,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东坡精神。”
采访期间,记者们还在东坡小学观赏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东坡文化展演。展演中,传统诗词与现代艺术在此交融。记者们纷纷表示,现场表演让他们受到东坡文化魅力的感召。
注入科技动能,助力乡村振兴
在青神中等职业学校,记者们实地体验了学校在产教融合、培养竹编技能人才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在竹编技艺传承室,青神竹编省级非遗传承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陈岚正在为木业产品加工技术(竹编)专业的学生示范不同编织技法的组合运用。“我鼓励同学们在自己动手编织时发挥聪明才智,主动创新,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陈岚的一席话让记者们深刻体会到非遗既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发展。
《东方教育时报》编辑部副主任臧莺感慨道:“在青神县的采访收获很大。”她关注到这两所学校在传承弘扬地域文化、非遗技艺方面的创新做法。作为来自上海的教育媒体人,臧莺联想到上海学校在盘扣、苏绣等非遗美育方面的实践,认为“川沪两地可以通过联合教研等形式搭建交流平台,让文化在交流互鉴中迸发新活力。”
镜头转向“天府粮仓”首提地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科技是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关键,记者们探访了位于永丰村的四川东坡永丰水稻科技小院。在这里,一批批四川农业大学师生开展水稻科研、促进技术推广。
教育时报社副总编辑杜帅鹏说,四川东坡永丰水稻科技小院体现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理念。“四川农业大学把实验室建在稻田边,让科研成果服务农业生产一线,这种‘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模式,既培养了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科技动能。”
碰撞思想火花,实现互学共进
4月24日,各媒体记者们走进了西南石油大学的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与前来访学的新都一中高一学生一起参与了“世界地球日”校园开放日活动。在这里,学生们通过参观,看见了课本中矿石的“真面目”;听大学生志愿者讲解矿石形成与采集过程,学习背后的“隐藏知识点”;在大学教师的带领下,接触地质学研究中的先进测试仪器,亲自动手,尝试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教师报》编辑部记者魏淑敏将目光放在了新都一中的学生身上,他们正聚精会神地操作仪器、记录观察数据。“让大学校园成为中小学生的科学课堂,这种高校和基础教育学校的互动育人模式值得推广借鉴。”她认为,这样的协同育人方式对于创新人才培养、高校招生推广都有所裨益。
记者们还参观了西南石油大学“就业育人”主题基地、中国特色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实验研究室。现场,既有辅导员正在招聘大厅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咨询服务,也有“AI面试官”辅助学生模拟面试。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陈思洋走近正在使用“AI智慧生涯发展小程序”的学生,零距离了解了他借助技术手段优化求职简历的全过程。“学校提供的一系列训练与指导,精准指向了学生生涯发展中的实际需求,覆盖了他们求职、就业的全过程。相信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求职信心都会有所增强。”陈思洋说。
全国教育报联盟于2015年在四川成立。自成立以来,各成员单位先后赴豫、苏、沪等地开展联合采访,搭建起省级教育媒体深度交流的平台。参与此次活动的《教师报》编辑部主任唐李佩和《甘肃教育报》记者郑芃生均多次参与全国教育报联盟联合采访活动,他们对此深有感触:“这种深入的交流讨论与走进基层的联合采访,把大家的心聚到了一块儿,能碰撞思想火花,汲取实践经验,实现互学共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