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周界光,男,云南绥江人,小麦研究所作物遗传育种专业2022级博士研究生(硕博连读),师从马建教授。硕博期间,他科研成果丰硕,累计发表期刊论文11篇,其中以第一或共一作者发表SCI文章7篇(中科院一区Top期刊5篇,二区Top期刊2篇)、CSCD文章4篇,还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凭借出色的表现,他先后斩获硕士和博士“国家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优秀研究生”等十余项荣誉。此外,他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参与国家和省级项目4项,协助指导本科兴趣项目和国家创新计划项目3项。
初入科研迷茫境破茧寻光启新程
周界光出生于火鼠年的夏天,爷爷为他取的“界光”这个名字,饱含着对他的殷切期待。
2019年9月,周界光凭借笔试第三、面试第四的佳绩,顺利踏入小麦研究所,开启了研究生学术征程。那段日子里,实验室的精密仪器、试验田的翠绿秧苗、宿舍的宁静角落,构成了他三点一线的生活日常。
初入新环境,面对科研和人文氛围的巨大差异,周界光一度彷徨迷茫。幸好在导师马建的专业引领和同门的热心帮助下,他逐渐融入其中。可基因分离克隆实验的失败,又让他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沼,几近放弃。好在马建老师的鼓励和同门的支持,让他重新振作。
在课题组浓厚的学术氛围感染下,周界光全身心投入专业课程学习和实验技能提升。依据马建老师给出的《小麦穗部性状基因的遗传定位、分离、功能分析及其育种应用》课题方向,他广泛研读文献,逐步明确研究方向,并不断优化实验方案。
他始终坚信“人定胜天”,秉持求真务实、实干创新的科研精神。硕士三年级时,他迎来了科研路上的首个丰收时刻——成功发表第一篇SCI论文,并荣获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这份荣誉成为他继续奋进的强大动力。
深耕科研守初心风雨兼程砥砺行
在马建老师的悉心指导和自身不懈努力下,硕士学业结束时,周界光获得硕博连读机会。
科研之路充满挑战,他粗略估算,自己日均投入科研学习时间长达十小时。“八个小时匆匆过,科研之路难求深;日短夜长勤不辍,方寸之间难觅真。”这首他写的诗,正是其科研生活的真实写照。
马建老师常教导,作物遗传育种专业不能只关注遗传理论,更要结合实际育种,为“三农”服务。周界光牢记教诲,杂交和选种时节,他跟着课题组老师早出晚归,在试验田经受日晒雨淋,认真完成“去雄授粉”“挂牌选种”等工作。
努力终有回报,博士期间,周界光在一区TOP期刊上发表三篇SCI论文,再次荣获国家奖学金,还获得“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推荐资格。
“近六年科研时光,我收获的不只是论文发表,英文写作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很大提升。”周界光说,他愿像麦穗一样,保持谦逊,在科研道路上坚定前行,因为“麦穗的低垂,是对收获的敬畏,更是继续奋进的姿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