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黑水县藏香猪养殖场的访谈参观,到道孚县农牧民技能培训的热烈讨论,再到炉霍县俄色茶加工厂的生产线优化建议……7月30日至8月5日,四川农业大学张华泉副教授带领主研学生,联合重庆文理学院张莎莎、阮吉两位老师组成调研团队,奔赴阿坝州黑水县、甘孜州道孚县和炉霍县,开展"过渡期后民族地区重点帮扶县农村低收入群体内生动力机制转换及政策调式研究"专项调研。团队深入8个乡镇、23个产业基地,通过实地走访、座谈访谈、数据采集,探寻民族地区低收入群体从"外部帮扶"到"内生发展"的转换路径,为政策优化提供实践依据。
调研首站走进阿坝州黑水县,藏香猪产业与民宿经济成为团队聚焦的"样本"。7月31日,调研团队在芦花镇藏香猪养殖合作社详细询问"合作社+农户"模式下的收益分配机制。养殖户达尔基介绍:"以前单家独户养,销路没保障,加入合作社后,统一育种、统一销售,去年收入翻了一番。"张华泉副教授在调研笔记中写道:"产业组织化程度提升,是激发内生动力的关键——要让农户从'被动接受帮扶'转变为'主动参与产业链'。"

8月1日,针对黑水县蓬勃发展的民宿产业,团队走访了羊茸哈德、吉祥沙卡等具有代表性的民宿产业园区里的15家民宿经营者,重点调研"民族文化融入度"与"经营自主性"的关联。在一家由藏族群众经营的"云端民宿",经营者卓玛展示了手绘的藏式纹样菜单:"游客就爱这些民族特色,我们自己设计的装饰、菜谱,回头客特别多。"张莎莎老师分析:"民宿经济的内生动力,源于对本土文化的自信转化,政策支持需侧重技能培训而非简单资金补贴。"

8月2日,团队在炉霍县调研俄色茶产业时,发现当地茶农存在"种植强、加工弱"的短板。在俄色茶加工厂,负责人向团队反映:"鲜叶能种好,但精深加工技术跟不上,附加值提不上去。"重庆文理学院阮吉老师结合调研数据建议:"可引入'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加工合作模式,通过技术入股降低农户风险,从'卖原料'转向'卖产品',这才是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调研途中,团队特意走进黑水县芦花会址,在红色旧址中探寻民族地区发展的精神密码。"芦花会议强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对今天激发内生动力仍有启示——要让低收入群体成为政策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
8月3日,调研团队来到了炉霍县博物馆,这里的的"脱贫攻坚展区"成为团队研究政策演变的重要窗口。通过对比2018年至2024年的帮扶政策文件,团队发现:早期政策侧重"输血式"补贴,而近年来更强调"造血式"培育,如酪蛋白产业的技能培训覆盖率从35%提升至89%。"政策调式的核心,是从'给资源'到'教方法'的转变。"张华泉副教授总结道,"这与我们调研中发现的'技能掌握度与收入增长正相关'结论高度契合。"
此次调研由四川农业大学与重庆文理学院联合开展,聚焦农业经济与产业发展、政策评估与机制设计。8月4日,在道孚县的座谈会上,两校师生就"农牧民主体性培育"展开跨学科研讨,根据对农户的调查进行讨论,为政策调式提供了量化依据。8月5日,团队还在道孚县组织了一场特殊的"院坝研讨会",邀请12位低收入群众代表、6名村干部、3位企业负责人共话发展。"我们缺的不是钱,是怎么把俄色茶卖到外地的本事。"一位茶农的直白表述,让团队更清晰地认识到:内生动力的核心是"能力提升+机会创造"。
调研虽已结束,但团队整理的《民族地区低收入群体内生动力培育建议报告》已初步成型,涵盖产业升级、技能培训、政策协同等8个方面多条具体建议。"民族地区的发展,终究要靠群众自己站起来、走起来。"张华泉副教授说,"我们的调研,就是要找到让他们'站得稳、走得远'的方法,这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应有之义。"
此次调研,团队跨越两州三县,深入8个乡镇、23个产业基地,每一步走访都凝聚着对民族地区发展的关切。调研形成的实践成果,将为民族地区低收入群体内生动力培育及政策优化提供重要参考,助力民族地区实现从"外部帮扶"到"内生发展"的有效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