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7日,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的“探寻生态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斛兴巴蜀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凤鸣镇,深入金钗石斛种植基地,实地调研生态种植模式下的产业富民路径,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总结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合江作为金钗石斛道地产区,种植历史始于明代,传承至今已逾六百年。当地独特的喀斯特地貌红石林、74%的天然湿度与25℃左右的年均气温,构成了金钗石斛生长的“天然温床”。在凤鸣镇种植基地,数千亩石斛沿红石斜坡错落生长,青石板路蜿蜒其间,形成“石上生金”的独特生态景观。
实践队到访时,正值石斛管护关键期。队员们跟随种植户穿梭于石斛丛中,近距离观察仿生态种植细节。“我们全程用山泉水灌溉,不施化肥、不打农药,让石斛像在野外一样自然生长。”种植户李师傅捧着一株饱满的石斛介绍,这种模式下产出的石斛茎秆金黄如古代金钗,经专业机构检测,石斛碱含量达0.6%,远超0.4%的行业标准,2021年还通过了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图为实践队员观察金钗石斛生长情况。

“土地流转得租金,入股分红得收益,订单种植稳销路”——这是基地探索的“政企农”协同模式。据基地负责人王列介绍,村民可选择土地流转(每亩年租金300元)或入股分红(企业与村民按2:8分成)。2023年,当地一户流转100亩土地的农户,仅分红就达20万元。
“以前挑着石斛赶场,遇着收购商压价,一年忙到头攒不下几个钱。”李师傅算了笔账:加入企业“订单回收”机制后,企业按市场价兜底收购,收入比种玉米、红薯等传统作物提升30%以上,不少家庭年收入突破10万元,“现在守着家门口的地头,就能把钱挣了”。图为实践队员与基地负责人王列交流。

为让村民掌握仿生态种植技术,企业联合农业科研机构组建专家团队,常态化开展“田间课堂”:从种苗培育、病虫害防治到采收时机,手把手教学。“专家教我们用发酵牛粪当有机肥,还免费发优质种苗,现在种石斛比种庄稼还省心。”有十年种植经验的张大哥说,如今村民人人都是“土专家”,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能实现“家门口就业”。
基地还成为凤鸣镇中小学“中药材文化研学基地”,每年接待学生超5000人次。“孩子们跟着老师认石斛、听传说、学药用知识,慢慢就懂了‘合江金钗石斛’为啥是‘道地药材’。”王列说,农业与教育的融合,让千年药材文化有了“活传承”。实践队参与研学活动时,看到学生们围着石斛植株记录笔记,深刻感受到“一株仙草连古今”的文化活力。

“路通了,水畅了,产业才能走得远。”王列介绍,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入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税收减免、灌溉设施补贴等政策支持;企业则投入资金修通5公里产业路、铺设采收石板路,“以前用背篓运货要走两小时山路,现在骑摩托半小时就能到镇上”。谈及未来,王列透露,近三年将建成深加工厂房,开发石斛饮片、保健品等产品,填补泸州市中药材深加工空白;远期依托“十里金钗桫椤谷”景观,打造集种植、加工、研学、观光于一体的三产融合示范区。实践队队员与王列深入探讨生态保护与产业扩张的平衡之道,为规划完善提出多条建议。图为实践团队与负责人合影。

据团队负责人介绍,团队将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具体建议,为更多地区发展特色生态产业贡献青年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