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7月10日至20日,四川农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红影丝路”实践团深入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东山镇,开展为期十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聚焦农文旅融合发展主题,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交流与问卷调查,挖掘当地特色资源,为乐至县设计旅游规划路线,旨在为当地乡村振兴提供专业支持与可行路径。
抵达东山镇伊始,实践团便与当地政府举行座谈会。东山镇党委书记李建军详细介绍镇域发展现状,特别阐述了乐至县“以旅兴县”的战略定位和“红色文化+生态旅游+特色农业”的发展路径。“实践团提出的‘农文旅融合’方向与我们县的发展思路高度契合,”李建军在座谈中表示,“期待同学们发挥专业所长,立足本土资源,提出具有创新性和落地性的方案。”

图为东山镇政府党委书记与团队成员谈话 王鹏伟(图)
随后,实践团分成四个小组,先后实地走访陈毅故里、南湖公园、中国桑都文化展示馆及周边生态桑园。团队成员认真梳理红色文化脉络,详细记录陈毅将军的革命故事;在桑园里,他们跟随老技师了解“三眠蚕养殖”与“手工缫丝”流程,并亲自动手体验传统工艺;在南湖畔,通过无人机航拍与实地测绘相结合,捕捉“山水林田湖”生态格局,初步绘制生态景观分布图。

图为实践团走访陈毅纪念馆梳理蚕桑发展脉络 李梦雪(图)
调研发现,乐至县拥有三大特色资源: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完整的蚕桑产业链以及独具魅力的生态景观。基于一手资料和历史文献,团队结合问卷和访谈数据,初步规划了串联桑园采摘、文化馆研学、陈毅故里探访及周边自然景观的综合旅游线路,形成了一条内容丰富、体验多元的线路雏形,并针对各节点提出了时间安排及配套服务建议。
为测试设计方案的市场接受度,小组成员在景区和集市发放问卷486份,调研内容涵盖路线时长、项目偏好和消费意愿。在采摘桑果的田间地头,他们一边协助村民采摘,一边邀请游客填写体验反馈;夜幕下,团队在文化馆入口设置临时展板,向来往游客讲解红色故事并收集口头访谈记录。数据统计显示,78%受访者青睐“沉浸式红色研学”,72%对“采摘体验+生态休闲”组合项目表现出浓厚兴趣,逾55%的游客愿意为特色服务支付200元以上。

图为实践团成员团队在集市及景区发放问卷,收集路线时长和消费意愿反馈 李梦雪(图)
“红影丝路”实践团系统梳理整合了十余天深入调研所积累的一手数据、深度访谈记录以及专业分析成果。经过反复研讨与方案优化,最终形成“红色研学·桑园探秘”和“生态康养·民俗体验”两条线路,并细化行程节点。

图为实践团召开专题会议规划旅游路线 王鹏伟(图)
在实践末期,团队召开内部评审会,针对调研反馈优化线路细节——增设“红色故事沉浸式剧场”、规划“桑果美食DIY”体验、完善沿途导览标牌与休憩座椅。方案中还提出成立“农文旅融合理事会”、开设“蚕桑文化讲解员”培训班,并提交《东山镇旅游设施优化清单》,涵盖公共卫生间增设、停车场科学布局及电子导览系统等建议,力求在细节上提升游客满意度和管理效率。

图为团队初步规划的旅游线路图 王鹏伟(图)
十天来,团队用脚步丈量土地,用镜头与笔记捕捉瞬间,用数据和创意描绘蓝图。目前,实践团正利用剩余的时间继续进行实地考察,他们将以专业化、系统化的工作态度,不断完善规划方案,助力乐至县的红色基因与蚕桑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属于青年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