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重要指示精神,四川农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碳・变”实践行动组于7月20日至7月26日联合都江堰市奎光塔街道滨河社区居民委员会、善小为社工,在滨河社区露天电影放映场举办垃圾分类主题活动。活动以“资源回收要牢记,环境美化靠大家”为主题,创新采用“黄金半小时”错峰宣教模式,将垃圾分类理念融入居民日常生活,在社区掀起环保学习热潮,活动累计开展5场,覆盖500余名社区居民。
在社区活动现场,团队成员佩戴统一标识,担任垃圾分类讲解员。现场设置了四块醒目标识的展板,并摆放了对应颜色的小型垃圾桶模型。讲解分三步进行:首先,讲解员对照展板上的实物图片,逐条解释分类标准,特别指出易错点。接着,立即进行快问快答测试,讲解员抛出具体物品,居民举手抢答分类,答对者获环保布袋等小奖励。最后,进行模拟投放,居民将印有物品名称的卡片投入对应垃圾桶模型,由讲解员现场核对并纠错。
为强化理解,团队设计了垃圾卡牌配对游戏:将30种常见垃圾彩印成卡牌,居民需在30秒内将卡牌(如“过期药品”、“茶叶渣”、“玻璃瓶”、“脏塑料袋”)正确放入四类垃圾桶模型前的卡槽中。讲解员在过程中不断使用引导式提问:“为什么节能灯管是有害垃圾?”、“旧书本回收前为什么要撕掉塑料封面?”,引导居民思考分类原理,确保知识真正内化。

团队成员向社区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知识
“喝过的奶茶杯,塑料部分是可回收,残留液体要先倒掉哦。”成员结合日常生活场景,手持实物道具演示投放步骤,并用蓝桶收宝有价值、绿桶装渣好肥田、红桶管毒保安全和灰桶兜底最方便等通俗语句帮助记忆,促使居民掌握正确的投放方法。课堂还结合知识展板和趣味小游戏,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孩子们在竞答环节踊跃举手、成年人在模拟投放中认真比对类别,现场氛围轻松热烈。短短30分钟的课程,既实现了知识传递,又激发了居民主动分类的热情。

孩子们回答垃圾分类卡片问题
团队以社区需求为导向,整合高校知识资源与社区治理场景,通过理论宣讲和实操互动的双模式,让生态环保理念深度融入居民生活。“我们希望以青年实践为纽带,带动更多人关注资源回收、参与环境美化,让绿色生活成为社区新风尚。”实践组负责人表示。
校社协同的创新模式,也为基层生态治理提供新样本。滨河社区工作人员说道:“高校团队带来专业知识与青春活力,学生用30分钟完成传统讲座2小时的效果,让垃圾分类宣传更有吸引力,推动社区环境建设迈上新台阶。”

团队成员进行知识板讲解
传递绿色火种,点亮未来希望。“看到孩子们把垃圾分类知识带回家,带动全家一起参与环保,这种‘小手拉大手’的效应让我们特别感动。”团队成员谷玥同学分享道。实践过程中,成员们深刻感受到,环保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生活方式的引导。通过“黄金半小时”的趣味互动,孩子们快速掌握了垃圾分类技巧,并主动向家长讲解,真正实现了“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的辐射效应。

实践团队合照
未来,团队将继续在社区开展环保服务,计划推出“变废为宝”社区工坊、小区院落环境提升及布局规划等系列活动,并将联动更多高校和社区,共同构建校社协同、全民参与的环保实践网络。在持续行动中,青春力量与社区治理不断产生共鸣,“资源回收、环境美化”的愿景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