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何敏,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22级学生,曾获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四川赛区一等奖、陈育新优秀学生奖学金二等奖、四川农业大学竞赛奖学金等荣誉,获评校“优秀学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称号,并多次在乡村振兴、规划设计类赛事中获奖。曾担任SICC学生国际交流中心副秘书长、学生农业经济研讨协会副会长等职,现已推免至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
锚定目标,精准发力
初入大学,何敏也曾陷入迷茫。沿用旧方法学专业课效果不佳,跟风参赛却因准备不充足无果,对保研也缺乏重视,成绩一度落后。大二时她又急于追赶,盲目地叠加课程与事务,导致精力分散,学习不免有些吃力。经历低谷后,她深刻审视自身,懂得了保研的关键在“抓核心”而非“堆数量”,于是,她立刻调整策略:为了补齐农学概论课的薄弱,她每周花时间整理知识点框架;为了吃透理科课程,她先消化例题再练习,主动向老师请教疑点。在大二确定自己的科研目标后,她主动联系导师加入课题组,从基础工作做起,并通过自学数据分析工具,系统地积累科研能力。大三时,她采取保研考研两手抓的双线策略,准备保研材料的同时关注夏令营动态。投递中科院夏令营前,她也曾忐忑不安,但她秉持“别提前预设失败”的想法,每天认真打磨材料。何敏的学习秘诀在于每日制定计划以明确重心,做到分清主次、不断复盘、并适时调整。正是这份清醒让她稳步迈向自己的目标。
试错成长,见招拆招
何敏的科研之路始终与土地紧密相连。面对科研路上的困难,她总能“见招拆招”。何敏不仅完成了高质量论文,还带领团队进行多次深度访谈与数据分析,并撰写了结题报告。当确认了走科研方向的路后,何敏在不同阶段完成了一系列重心的转换,在学习、科研、学生工作和生活娱乐之间找到了很好的平衡。面对团队协作的挑战,何敏的解决方案是注重提前沟通与明确分工——她主动提前说明自己的时间安排,并调整工作节奏,以避免因信息不通畅而产生矛盾;团队始终坚持“技能互补、规则先行”的原则,通过明确分工和制定团队规则,有效预防了后期可能出现的许多问题。调研时村民不配合,数据收集受阻,何敏灵活调整了方法:团队首先与居委会、村委会沟通,在工作人员的引荐下接触村民;同时改变访谈方式,团队通过‘拉家常’与村民增进感情,从而引导他们说出真实想法。为了满足项目需求,她自学了SPSS、Nvivo等多种数据分析工具。何敏说:“这些工具对我的成长,更像是帮我打破‘文科生局限’的钥匙”。
与此同时,何敏还在不断地试错中成长。多次参加竞赛并不是每次都会有好成绩,何敏在其中允许自己失败,在失败中成长,这同时也练就了她平和的心态。每一次的经历都让她知道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让她慢慢找到正确的方向,能力和心态都更加成熟。
借力成长,向善前行
在紧张的学习与科研之余,何敏也不断通过爬山、吉他、电影和乐队排练去拓宽自己的视野。这些与世界的接触,让她在忙碌之中汲取到新的力量,也让她找到了自己的节奏与平衡,她逐渐明白了成长从来不是孤身一人。
在走向目标的道路上,何敏遇到的每一位同行者,都成为她前进的支点。导师王雨林老师引导她走入科研的广阔天地,让她拥有独立思考的底气;张社梅、汪为、张莉老师的鼓励与支持,是她在困顿时最稳妥的依靠;同窗好友、乐队伙伴,则用陪伴与真诚为她托住了情绪的底线。正是他们的勉励与帮助,让何敏一次次走出迷茫、走向更强的自己。
回望四年,何敏从盲目跟风、听不懂课,到能够自主规划、主动学习,从急躁慌乱,到心态成熟稳练,她的每一步成长,都不是孤立完成的。她逐渐懂得,真正的进步不仅来自自我努力,更来自懂得借力——多向他人请教、善用团队力量,在学习中取长补短,在帮助中不断成长。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是何敏最喜欢的格言。未来,她希望继续扎根乡村振兴研究,用实际行动践行“既独善其身,也兼济天下”的初心。在这条充满挑战的路上,她正以清醒的头脑、务实的态度,一步步走向更广阔的田野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