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王先垚,中共预备党员,信息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2022级本科生。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1项,参与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1项,发表SCI收录论文5篇,其中第一作者2篇,授权国家级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曾获四川农业大学2024–2025学年十大创新创业典型、“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金奖、四川省综合素质A级证书、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青年志愿者等校级及以上荣誉和奖励20余项。现已推免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从安徽合肥到四川成都,跨越千里求学路,王先垚以科研叩问未知,用舞台丰盈心灵,在师友与伴侣的陪伴中,走出了一段兼具理性深度与情感温度的成长旅程。他的故事,映照着青春奋斗的模样,也写满了关于热爱与陪伴的答案。
求索:锚定方向,解码科研难题
王先垚的科研之路,始于大一的一次启蒙。优秀学生标兵林彬和国奖获得者陈骏扬两位师兄的科研经验分享,像一束光划破迷茫,让他第一次窥见人工智能的广阔天地。于是,一颗“用技术改变世界”的种子,悄然埋入心田。
真正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的,是大二时前往眉山的一次实地调研。穿行于果林间,当同行者感慨果农辛劳时,王先垚的目光却停留在果树茂密的枝叶间,他敏锐地注意到,枝叶遮挡导致果实检测模型失效的痛点。“那一刻,仿佛在茫茫群山中发现了一座值得攀登的高峰。”自此,“果实遮挡检测”成为他科研路上的首个课题。
然而科研之路并非坦途。模型调试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失败”的反复博弈。他曾连续三周泡在实验室,屏幕上跳动的错误代码、不断下降的准确率,重重压在心头。他把“宁愿错误的乐观,也不正确的悲观”当做座右铭,冷静拆解问题、请教师长,终于在某个深夜等到准确率曲线的跃升。这份“打不倒”的韧劲,成为他破解困境的钥匙。对他而言,科研不仅是解码难题,更是锤炼心性的修行。
寻觅:聚光灯下,觅得心灵归处
如果说科研锻炼了王先垚向外求解的逻辑思维,那么舞台则赋予了他向内感知的共情力。初入川农大,陌生的环境和萦绕耳畔的四川话,曾让来自安徽合肥的王先垚感到一丝孤独。但他没有将自己封闭,而是选择主动推开话剧团排练室的门,寻找情感的出口。
在话剧《活着》中,他饰演“春生”,从揣摩台词到调动情绪,从研读剧本到反复排练,他全情投入。那不仅是一个角色,更成为他理解生命、安放自我的容器。“当你全心成为另一个生命时,反而能更清晰地看见自己,释放所有压力。”舞台的聚光灯,不仅照亮角色,也照亮了他从迷茫到自信的蜕变之路。演出后的掌声与伙伴熬夜排练的时光,让他在异乡寻得了归属。
这份对生活的热忱,也延伸到至山野之间。王先垚曾与朋友徒步16 小时登顶峨眉山。陡峭的山路磨得脚腕发酸,体力几近透支,但当朝阳冲破云海、金光洒满山巅的瞬间,所有疲惫都化为震撼。“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科研难题也不过是另一座等待攀登的山峰,坚持走下去,总能到顶。”这些“输出型爱好”,成为他生活的平衡杆,既中和了科研的严谨,也成为释放压力的出口,让他在每一次全力以赴后,都能有处可栖、有隙可歇。
同行:温暖相伴,铸就前行底气
回顾成长之路,王先垚常说自己是“被温暖推着向前的人”。师长的指引如灯,伴侣的陪伴如阳,这些力量交织在一起,让他在迷茫时不慌张,在困境中敢直面挑战。始终带着底气奔赴前路。
大一高数课上,黄厚辉老师一句“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并不多”,成了他铭记于心的信念。班主任曹小娇老师始终如一的关怀与支持,是他逐梦路上的坚实后盾。面对复杂的科研项目和繁重课业,他不再畏惧,而是沉下心来,专注当下能做的事。科研路上,ACU工作室的李军老师为他指引方向,陈晓燕老师则提供了眉山柑橘园调研的宝贵机会,助他接触创新创业领域,成为他科研路上的“引路人”。而在逐梦途中,他与恋人赖孟珍并肩前行、彼此支撑。最终,两人先后收到中科大的保研录取通知,将“一起去更好的地方”的约定,化为现实。
科研的突破、爱好的治愈、师友的陪伴,如一束束光,照亮了王先垚的求学之路。带着这些镌刻于心的温暖与力量,他将点滴恩情化为前进动力,以更坚定的姿态深耕计算机视觉领域,在解码世界的征途上乘风破浪,在演绎人生理想的旅程中熠熠生辉,不负所望,亦不负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