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雁”项目搭建“创新反应堆” “产学研用”沙龙破解产业痛点

2025-09-25 09:57:56作者:宫逸珉 审稿:钟贝 来源:继续教育学院 点击数:

  

如何让高校的科研成果精准滴灌至产业一线?又如何让田间地头的真实需求,高效触发科研创新的“开关”?9月23日,在雅安校区举行的重庆市“头雁”项目产业沙龙,上演了一场“产学研用”的深度对话。

沙龙由继续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杨世义主持,汇聚了机电学院、园艺学院的专家教授、企业代表及往届优秀“头雁”学员,围绕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特色产业发展,共探“科技联农、机制带农、产业富农”的现实路径。

现场“接单”:从产业痛点倒逼科研创新

沙龙互动环节气氛热烈,“产业痛点”成为焦点讨论。重庆市涪陵区非遗手工榨菜传承人彭荣贵提出了“看筋剥皮”环节依赖人工、成本高昂的现实瓶颈。机电学院副院长张黎骅教授率先作出回应,承诺将组建专项团队合作研发专用机械,推动非遗技艺向标准化、机械化升级。

针对江津区杜市供销社易治林提出的丘陵地带农机适用性需求,张黎骅教授在推荐适配机型的基础上,更承诺将提供“一机一策”的定制化服务,在破解散户“无机可用、有机难用”的困境,达到“机器换人、普惠于农”的终极目的。

技术“赋能”:让先进成果适配小农场景

在“技术‘赋能’”环节,专家与企业代表的分享紧密围绕如何将先进技术适配于具体农业场景,展现了从生产到服务的全方位解决方案。园艺学院黄志副教授以芥菜产业为例,阐释了科技赋能的全链条价值:通过品种改良、芥菜制茶与智能化加工等技术创新,有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并依托“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模式,确保农民稳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企业代表李璧宏则从服务模式创新角度,介绍了“1+X+N”农事综合服务体系,为分散耕地提供集约化管理的现代化方案。

赵均德作为往届“头雁”学员的成功实践,为上述创新模式提供了生动注脚。他在成都双流区打造的“牧歌溪客音乐田园火锅”“共享菜园”等农文旅融合项目,不仅显著提升了土地产出效益,更直接创造了超过100个就业岗位,带动当地村民人均年增收超4万元。这一成果证明,通过整合资源、创新业态,“头雁”能够有效将产业链的增值收益留在农村、惠及农民,是“联农带农””机制与产学研用模式深度融合、开花结果的有力印证。

本次沙龙清晰地表明,我校“头雁”项目正在打破传统教育培训的边界,着力构建一个汇聚专家智慧、产业需求与带头人实践的开放性生态。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科技助力“天府粮仓”焕新颜
    科技助力“天府
  • 我校水禽遗传育种与繁育团队揭示鸭产蛋量与蛋壳颜色遗传调控基础
    我校水禽遗传育
  • 我校水禽遗传育种与繁育团队揭示鸭产蛋量与蛋壳颜色遗传调控基础
    我校水禽遗传育

最新文章

Copyright 2025 四川农业大学.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