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连翘来自山西,我也是山西的,叫黄芩。我是河南的金银花。道地药材经严格把关最终制成冀中双黄连。”一部小短片讲述药材产地、采摘时令、炮制工艺、储存方法等严重影响中药产品的质量。如何科学地检验药品质量?学院三百余名同学通过查阅文献给出他们的答案。
12月17日下午,动物医学院第三届“冀中杯”药品检验技能大赛决赛于7教1109会议厅成功举办。保定冀中药业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经理刘建成先生、禽药部经理靳振坤先生、市场研发部经理李印君博士莅临现场,动物医学院党委书记付瑞琼、教务处王传晖老师以及药学系相关老师担任比赛评委。
进入决赛的同学在实验室进行为一周的清瘟败毒散的原药材性状鉴别和质量评价检验操作,最终将检验结果通过PPT方式汇报呈现。小组答辩人思路清晰、表达清楚,用表格、数据、图片多种形式展现成果,“我们组从性状鉴别、薄层层析鉴别和显微鉴别三方面入手,整合多指标,对四家厂商的清瘟败毒散做出质量评价。”对比药典原有鉴别和质量评定方法,各小组分别做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多数同学扩大鉴定范围,增加了对连翘、栀子、淡竹叶、地黄等成分的鉴别,使药品质量检测更准确。
评委仔细倾听同学们的汇报,对相关问题进行提问。“清瘟败毒散中石膏是属于什么药呢?”台上选手胸有成竹回答:“石膏是均药。”而评委追问如何鉴定药中石膏的含量则难倒了选手,他表示:同学们不仅要把药典上现有的操作做出成效,更要去开拓药典中没有提及的领域,这才能体现出“提升”的真正含义。此外,评委们与选手的交流一方面真实体现选手实力,另一方面也是对现场观众的知识普及。“除了刚才选手所提,黄柏中也富含小檗碱,且现在科学技术已经可以人工合成它。”“在进行水分检测时应至少做3个重复试验后取平均值,减少误差。”同学们纷纷感叹在观看比赛时无形中了解到许多专业知识,收获颇多。“老师提到,对中药材最原始的鉴别方法——闻、尝到现在依然适用。我觉得十分神奇,最简单的有时候也是很有效。”
此次赛事组队要求包含三个年级的同学,作为今年负责赛事组织的药学系李丽霞老师谈起这一安排的初衷:“只为‘传承’二字,让同学们对于药物相关知识的热爱在高低年级组队拼搏时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人对专业学习更有兴趣。”
比赛中还增加了观众知识竞答环节,“清瘟败毒散和清瘟败毒饮的区别?”“方剂种是否包含犀牛角?”观众热情抢答,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最终经过激烈角逐,李家冬团队夺得一等奖,朱梦茹、赵夕锐团队均荣获二等奖,王旭、李柏松、黄丹丹三个团队喜获三等奖。
据悉,此次药品检验大赛自11月中旬启动,共有346名同学组队提交了初七十多份药品质量标准提升的有效参赛方案。最后,仅六支队伍从中脱颖而出进入决赛。本次大赛旨在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协作意识,让更多的同学通过比赛感受专业魅力,以更浓厚的兴趣迎接未来的学习生活。
![](/__local/2/B3/B3/014500660699444561D7468AF76_87AE5384_9B4D.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