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24 日至 26 日,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化学与分子生物科学学院高级讲师Rachel Stephenson博士应邀来访生命科学学院,开展为期三天的深度交流。本次访问聚焦课程共建、教学研讨与学术前沿,通过系列互动活动,为生物技术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创新及科研合作搭建了实质性的桥梁。
Stephenson博士走进课堂,面向生物技术(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开展教学活动。针对2024级学生,她带来了三场沉浸式国际化课程体验,通过互动式教学展现了昆士兰大学的课程设计理念,并专门携带生物化学分子模型辅助教学,有效增强了课堂的直观性与参与感。面向2025级新生,Stephenson博士举办了专题讲座,系统介绍了昆士兰大学的学习环境、课程体系(包括生物技术两大方向的核心课程与选修课)、“讲座+辅导+实践”三维一体的学习模式,以及多元化的学业评估方式,激发了新生对国际化学习的浓厚兴趣。

在学院举行的教学交流会上,Stephenson博士以昆士兰大学的教学实践为例,分享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与具体实施路径。生物技术专业负责人单志教授则结合《基础生物化学》课程建设,详细介绍了我校的课程设计理念与教学特色。双方重点围绕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专业英语能力提升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初步形成了课程优化方案,为完善国际化课程体系、增强学生海外学习适应能力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学院举行的高水平学术交流会上,学院特聘副教授李昊洲以“基于结构生物学的新型疫苗抗原设计”为题作报告,通过里程碑式案例,阐释了原子水平结构设计在疫苗研发中的核心作用,并以口蹄疫病毒VLP疫苗研究为例,展示了其技术应用价值与发展前景。Stephenson博士随后作了题为“肽疫苗平台:跨物种健康解决方案”的学术报告,系统解析了该平台的模块化设计、高安全性等优势,并分享了其在抗可卡因疫苗、绵羊蝇蛆病防控等领域的创新应用,体现了免疫学与药物化学交叉融合的巨大潜力。
在互动环节,师生们围绕疫苗递送系统、跨学科研究方法等踊跃提问,现场学术气氛热烈。会后,双方进一步就新型疫苗技术转化、联合科研平台搭建、跨学科团队组建等议题进行了务实交流,为两校未来科研合作开辟了新的空间。
副院长黄燕表示,此次访问交流扎实推动了两校的合作基础。学院后续将以课程深度对接和科研联合为着力点,持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