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值联合国及联合国粮农组织成立80周年,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备受关注。紫鹊界梯田作为别具特色的传统农业系统,蕴含着生态智慧,承载着文化传承。7月7日至9日,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稻香梯脉守护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位于湖南省新化县的紫鹊界梯田,探寻其天然自流灌溉的奥秘,以青春视角解锁农业文化遗产的魅力。
紫鹊界梯田拥有2000年历史,它依地势而建,长如丝带、弯若新月,形态各异。在紫鹊界,流传着“山有多高,田有多高,水就有多高”的说法,生动描绘了紫鹊界梯田的景观与布局。
团队成员漫步于梯田间,发现许多安置在两块梯田交接处的引水管,将水从上游引至下游,滋养着田中的作物。梯田中的流水源源不断,成员们不禁发问:“这些水究竟来自哪里?是如何产生的?为何在炎热的夏天也不会干涸?”带着这些问题,团队成员对当地居民展开了采访调查。
团队来到紫鹊界的西部——瑶人冲梯田,向在此售卖当地农产品的农户询问关于紫鹊界梯田天然自流灌溉的问题。其中一位农户说:“水是从山上来的哩!山里的森林就像一座巨大的水库,下雨时,树根和叶子把水储存起来,再慢慢流到我们这些田地里。咱们这儿的梯田是顺着山势修建的,水会顺着梯田往下流淌,怎么会干涸呢。”成员们对大自然的神奇惊叹不已。
团队登上观景台俯瞰梯田盛景时,恰巧遇到一位特殊的“老乡”——邂蟹礼生态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唐镟淼。在得知团队成员正在探究水源持续流淌的奥秘,他介绍道:“关于这里的水源,早年曾有日本学者专程前来考察。他们携带专业设备对梯田及其周边区域进行了全面勘察,试图找出田间水源源不断的具体原因,但最终未能得出明确结论,紫鹊界梯田的这一现象至今仍很神奇。”
通过实地观察、居民访谈和专家的介绍,团队成员解开了紫鹊界梯田“水源不涸”的奥秘。其核心在于茂盛的原始森林通过冠层截留雨水、枯落物层渗水保水、根系固水将雨水蓄积并涵养于土壤与花岗岩基岩因风化形成的庞大裂隙及砂砾层网络中,构成巨大的天然地下水体。山体如“水塔”,在重力作用下,储存于此的地下水通过岩隙、砂层或泉眼在山腰自然渗出。再借助依山势开垦的梯田层级落差与精准设置的引水沟渠、竹木如同“毛细血管”般将高处渗水层层导引,实现了“无坝自流灌溉”——水从最高梯田顺坡自然下流,滋养沿途所有田地。
“同为农科人,我们更应该保护好这份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 在联合国粮农组织成立80周年、全球聚焦农业可持续未来的历史时刻,生态实践者唐镟淼于紫鹊界梯田畔的这句朴实话语,道出了深沉的责任。“稻香梯脉守护队”的探索揭开了 “山高水更高”的千年奥秘——森林涵水源、岩隙织水网、梯田筑水渠,山水共生的智慧谱写着壮丽的“无坝自流”生态史诗。守护这份千年流淌的活态遗产,传承这份惠泽未来的农耕智慧,正是当代农科青年义不容辞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