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8月10日至8月22日,四川农业大学“流光拾萃·社韵未央”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攀枝花市西区金林社区与达州市通川区东兴社区精心打造“非遗青学·红韵悠扬”传统文化课堂。活动通过沉浸式非遗体验与互动式红色精神讲解,为社区青少年开启了一场感知文化根脉的盛夏之旅,以青春力量激活传统文化传承新活力。
青蓝扎染传古韵
扎染课堂,团队成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讲述扎染技艺千年传承脉络与“青出于蓝”的东方智慧。“老师,今天什么时候开始学扎染呀,我想学扎染。”课程还未开始,一位小朋友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询问。团队成员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出发,分享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并与社区青少年们共同讨论了川剧变脸、蜀绣、泸州油纸伞等四川本地特色非遗技艺。紧接着,志愿者拿起一张白布,为社区青少年们细致示范讲解云纹、菱形纹、圆心纹、米纹的捆扎方法。
在动手实践环节,孩子们在团队成员指导下,结合所讲捆扎、夹扎等传统技法,将素白棉布折叠塑形捆绑后滴入靛蓝色染料。当布匹展开呈现冰裂纹理的瞬间,惊叹声此起彼伏。小朋友们展示着蓝白交织的作品,汗珠下的笑脸映照着文化自信的萌芽。指尖的温度让国家级非遗从历史书本跃入现实生活。
脸谱彩绘承精魂
川剧艺术课堂深度解析脸谱文化密码。队员们阐释“红忠黑直”的色彩象征体系,结合关羽、包拯等经典形象解读忠勇刚直的传统美德。创作阶段,孩子们化身“非遗小传人”,手执面具,以粗画笔奠定色彩基调,以细画笔勾勒面具神韵。小朋友们以朱砂点染忠义红,玄用墨勾勒浩然气,缤纷颜料在模具上流淌出童真,一笔一画中尽显丰富的创意。
红色精神筑红魂
团队成员为社区青少年带来《铭记屈辱历史,弘扬抗战精神》抗战主题红色教育课程。“什么是抗战?抗战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抗战持续了多少年?”课程在志愿者向到来青少年提出的三个问题中拉开了序幕,课堂中,志愿者依照事件时间轴,依次为社区青少年介绍了抗日战争的开始“九一八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西安事变”、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卢沟桥事变”、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授课途中辅以历史影像资料与主题影视剧片段播放,在讲解中重现那一段艰苦卓绝的抗战时光,让社区青少年们更加深入理解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的重要意义。
当靛蓝的千年智慧在布帛绽放,当脸谱的忠魂气韵在童颜苏醒,当红色精神的深厚底蕴在画幅中扎根,这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已悄然织就传承星火,进一步增强了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据悉,团队未来还将与社区共建常态化非遗工坊,在动手实操中助力非遗文化焕发新机,在互动讲解中推动红色精神深入人心,探索文化传承创新与文化自信增进砥砺前行的青年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