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日渐深,暑假后半程的炙热里,近期,四川农业大学青春筑梦实践团队奔赴成都宜宾多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从民俗文化场馆到社区、博物院、医院,青春力量在不同阵地传递温暖,书写实践担当,为这座城市添上一抹亮丽的志愿色彩。
在成都川菜博物馆,古色古香的环境里,团队成员身着红色志愿服,开启民俗服务之旅。操作台前,成员们手法娴熟,为游客切分粽子,粽叶的清香与糯米的软糯在指尖流转。切分过程中,他们不忘向游客讲解端午食粽的传统习俗,让美食承载的文化记忆,随香甜口感传递给每一位游客。
制作搅搅糖时,成员们更是变身“民俗老师”。小火熬糖、慢慢搅拌,糖浆在竹签转动间渐渐成型,吸引不少游客尤其是小朋友驻足。他们一边演示,一边分享搅搅糖背后的民俗故事,从糖稀的制作原料,到旧时街头巷尾的售卖场景,让这门非遗技艺“活”在互动体验里。遇到对场馆布局、展品位置有疑问的游客,志愿者们又化身为“导航员”,耐心规划参观路线,解答设施位置,用热情服务搭建起游客与川菜文化深度对话的桥梁,让游览成为沉浸式文化体验。
四川博物院入口处,团队成员坚守检票岗位,成为文化场馆的青春“守门人”。他们严格遵循检票流程,细致查验门票,保障参观秩序的同时,守护文化体验的有序开展。遇到对参观路线迷茫的游客,化身为“文化指引员”,熟练介绍不同展厅特色——从历史文物展厅的岁月沉淀,到艺术展览区的创意碰撞。针对老年游客、携带幼儿的家庭等特殊群体,成员们主动上前,协助使用便捷通道、借用轮椅或婴儿车,让文化参观充满温度,以青春力量为文化传播添砖加瓦。
社区里,一场场红色电影放映活动,成为夏日夜晚的独特风景。团队成员提前筹备,精心筛选《建国大业》经典红色影片,布置场地,邀请居民有序就座。放映前,志愿者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影片背景,解读红色精神传承的时代意义,让居民带着故事感走进电影。观影过程中,大家同频共情,为激烈战斗情节揪心,为胜利欢呼。这场活动让红色文化在代际交流中碰撞出火花,凝聚起社区居民奋进向上的精神力量,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注入青春动能。
在医院,复杂的预约、挂号系统,常让患者及家属犯难,成员们的身影成为缓解焦虑的“及时雨”,驻守在自助机旁、导诊台边,面对焦急的家属,耐心指导操作手机端预约、自助机挂号缴费,一步一步演示,清晰讲解就医流程,让“智慧就医”不再冰冷,化作有温度的服务。从晨光熹微到暮色四合,志愿者们始终保持热情,帮患者梳理检查项目顺序、解答医保报销疑问,成为医院服务链条中温暖的一环,为医疗服务补位青春力量。
2025年8月,从成都的文化场馆,到宜宾的社区、医院,四川农业大学青春筑梦实践团队,以青春之姿深耕不同领域。该团队负责人表示“从民俗传承到文化守护,从社区温暖到医疗助力,我们在实践里读懂‘被需要’的幸福”。他们在实践中锤炼本领,让青春价值与社会需求同频共振,也为城市增添志愿亮色。期待这份青春热忱持续传递,在更多阵地书写温暖故事,点亮成长与奉献的双向奔赴之路,让志愿之花在实践中愈发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