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盛夏,四川农业大学“遗脉承红”实践团队以“非遗进社区”为主题,先后走进成都市郫都区凉水井社区、望从社区、天台社区等5个社区,开展扎染、漆扇、面具等“非遗焕新·暑期共学”非遗体验活动。团队成员们以"手作体验+文化浸润"的创新模式,让200余名儿童在指尖触摸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绘就非遗文化传承的川农青风景。
图为团队工作人员与社区孩子们合照
漆扇绘春秋——在一划一浸中展现漆艺魅力
在凉水井社区,团队成员们开展“漆扇绘春秋,让非遗"活"起来”等课程,以讲演互动的形式阐述了漆扇两千年的历史长卷。讲述中,团队成员们重点讲解了漆不溶于水的特性,“这是源自楚国的飘漆绝技,在水面随意挥洒间,仿佛绘出了一幅流动的画卷。”
在团队成员们的指导下,小朋友们调配了环保漆料,运用"点、甩、弹、划"等手法,创作出卡通形象、抽象图案等40余把个性漆扇。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心中的美好愿景化为扇面上的斑斓色彩。有的用鲜艳的色彩在扇面上绘制出可爱的卡通形象,活泼生动;有的描绘出五彩斑斓的花朵,绚烂夺目;还有的尝试创作抽象的艺术图案,独具匠心。一位小朋友举着绘有熊猫戏竹的漆扇骄傲地说:“我要把这个‘会讲故事的扇子’送给爷爷!”

图为团队成员与孩子们共同完成漆扇后合影
扎染生万象——在一扎一染中体悟扎染底蕴
天台社区活动现场,团队成员们开展“扎染生万象”等课程。团队成员为小朋友们展示了如"绞缬""夹缬"等扎染的古法技艺和不同的绑扎技巧。随后,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拿起布料、橡皮筋等工具,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创作。当一块块普通的布料在染缸中浸染后,普通的白布在孩子们手中幻化神奇,孩子们用橡皮筋扎出星月、花朵等形状,浸染后展开的每一幅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社区工作者也兴致勃勃地与孩子们一起参与到扎染环节中,当蓝白相间的图案如烟花般绽放时,现场响起阵阵惊叹。有位小朋友更是表示:"第一次知道非遗扎染这么有趣,我回家了要和爸爸妈妈再做一次!”

图为社区工作人员带领孩子完成扎染
面具载童心——在一画一演中重现面具精髓
在“面具载童心”课程中,面具制作环节成为创意迸发的舞台。团队成员们拿出事先备好的颜料和白色面具,寂静的教室即刻沸腾,小朋友们纷纷选定自己的面具样式和颜料,开始了他们的创作。孩子们用彩笔绘制出神兽、英雄等形象,有的还将京剧脸谱元素融入设计。孩子们笔尖勾勒的不仅是图案,更是与千年文明的对话。戴着自制的"青龙面具"的小男孩兴奋地扮演起神话故事,引得在场小朋友纷纷戴起自己的面具,绘声绘色地进行表演,传统文化在创作与展示中悄然扎根。

图为孩子们制作面具
本次系列课程的开展,让孩子们领略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为传统文化传承的种子浇灌了一涌青春泉水,萌生了文化传承的青年萌芽。据悉,团队成员还将进一步联动属地社区,与社区共建"非遗传承教育基地",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的特色非遗体验手工课程,以更加新颖、活泼的方式,让非遗文化“活起来”、“潮起来”,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在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力量的传播中注入青年力量。(文:肖航 图:刘乙卜 王泳棋 文熙 张心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