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网)川农巧构三亩良田“育耕课” 借劳动教育激发“天府粮仓”新活力

2025-08-25 10:31:03作者:陈川 侯超平 来源:建城学院 点击数:

  

“以前总觉得种菜就是埋头下力气,没想到智能灌溉能省一半水,选对品种还能多收不少!”四川大学附中西区学校的学生在“天府粮仓”基地实践后,在劳动日记里写下了新感悟。四川农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携手该校,以三亩校园田地为载体打造劳动与科技基地,通过体系化搭建、精准化教学、长效化培育,探索出高校助力农业发展、培育兴农力量的校地协同新路径。

基地育田:劳动实践承载农业振兴技术

“天府粮仓”基地虽仅三亩,却成为农业技术落地与劳动教育开展的“微缩试验田”,处处体现乡村振兴的农业智慧。智能灌溉系统复刻现代农业园区精准种植模式,学生在田间劳动中掌握“按需供水”技术;土壤墒情监测站实时采集数据,引导学生理解“数据指导种植”的科学理念;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贴合四川丘陵乡村实际,学生在播种、管护中体会“增产技术”的实践价值;鱼菜共生系统还原生态农业循环逻辑,让劳动过程成为理解“绿色农业”的生动课堂。

图为川大附中西区校园劳动与科技基地规划图。四川农业大学供图

川农建城学院学子全程参与基地农业实践设计。规划种植分区时,既参照乡村真实地块布局,确保行距株距符合生产标准,又预留劳动教育实操空间,方便中小学生参与耕种;筛选作物时,选定薄荷、紫苏等“药食同源”品种——这些乡村特色种植的主流作物,让学生在栽种、采收中近距离接触农业生产。讲解技术时,学子用乡土语言拆解专业知识:“智能灌溉就像给庄稼装了‘自动饮水机’,手机一点,缺水就自动补水,这就是农民种地的‘科技帮手’”,使劳动教育与农业技术传播自然融合。

课程润农:劳动教育融入乡村产业逻辑

围绕“天府粮仓”基地,两校联合开发15门跨学科课程,课程内容深度融入乡村产业发展逻辑。

《鱼菜共生实验室:共生超能力大揭秘》中,学生在搭建、维护共生系统的劳动中,同步学习生态农业运作逻辑:“鱼塘养鱼,粪便作菜田肥料;菜田过滤后的水流回鱼塘,一水两用,既省成本又环保。这种循环模式在农村很常见,既保收成又护环境,正是生态农业的活样本。”劳动实践与乡村生态农业紧密关联,让学生直观理解“绿色兴农”的意义。

图为学生制作小型鱼菜共生体系。四川农业大学供图

《香草花园:可食与疗愈的童话世界》课程覆盖种植、采摘、精油提炼全流程劳动,完整呈现“特色种植—初级加工—增值销售”乡村产业链。大家亲手种的香草,从播种到提炼精油,每一步都是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将精油装瓶贴标后,不少学生感叹“这比买的香水更有意义。”这正是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从地里种出价值,靠手艺提升价值。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农业增值”的实践路径。

图为师生开展插秧实践活动。四川农业大学供图

《天府粮仓:仓廪实而知礼节》课程让学生全程参与选豆、制曲、发酵等酿造酱油环节,体验传统粮油加工工艺。川农学子同步讲解:“农村秋收的大豆,不只是粮食。像这样通过手艺加工,从‘原粮’变成‘调味品’,身价就能翻倍。”劳动过程成为理解“农产品加工增值”的生动课堂。而在两校共授的《都江堰:古代水利的黑科技》课程里,教学内容从水利史延伸至乡村水利改造,学生在动手搭建简易水利模型、模拟灌溉的劳动中,明白古今水利如何一直滋养着农田丰收。

图为川农学子讲解水利工程原理。四川农业大学供图

实践树人:劳动教育培育兴农后备力量

“劳动实践的核心,是让青少年掌握农业基本技能,理解农业生产规律。”川农指导老师表示。实践成效逐步显现:学生在田间主动观察彩色稻生长,探究“品种改良对产量、抗性的具体影响”;在搭建简易水利模型时,结合乡村地块坡度特点,思考“如何优化渠道路线提升灌溉效率”。川农学子在讲解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时,能熟练转化为“宽行种玉米、窄行种大豆,利用边行优势提升单位面积产量”等实操表述,这种将专业技术转化为田间语言的能力,为未来深入乡村推广技术奠定基础。

如今,这片三亩校园田已成为农业技术的“微型试验场”、乡村实用技术的“展示窗口”和兴农人才的“培育基地”。在这里,青少年通过实操掌握农业基本技能,理解“良种、良法、良田”对丰收的关键作用;在这里,高校学子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实际能力,强化“农业技术需落地田间才有价值”的认知。这种校地协同模式,既是农业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也为培育“懂农业、爱农村”的后备力量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对巩固“天府粮仓”根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现实意义。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卢艳丽教授团队发现蓝光受体:调控玉米“催花”突破光周期限制,推动热带优良基因“温带安家”
    卢艳丽教授团队
  • 卢艳丽教授团队发现蓝光受体:调控玉米“催花”突破光周期限制,推动热带优良基因“温带安家”
    卢艳丽教授团队
  • 我校团队成功研发治疗浅表创伤及骨骼肌炎症的给药递送系统
    我校团队成功研

最新文章

Copyright 2025 四川农业大学.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