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7月12日,“蜂业耘乡,振翅计划”团队到达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进行了为期10天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由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杨明显副教授带领,依托动物科学专业优势,实施“教育帮扶、科技助农、科普传播”三位一体行动。
初探“蜂”景,提质增效
在雷波的几天里,杨明显副教授带领团队成员,走访了上田坝镇小沟村、千万贯乡石板滩村、箐口乡三个乡镇,并对乡里的养蜂农户进行了走访了解。
其中,去往小沟村的山路虽最为险阻,却也让团队成员在调研中收获颇丰。他们发现,尽管当地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此地蜂农大多采用原始养蜂技术,依靠野外自然养蜂,但极度缺乏专业养蜂技术,严重制约了蜂蜜的产量、品质与蜂农的经济收益。杨明显副教授针对当地养蜂痛点,对蜂农进行了养蜂技巧的讲解与教学,运用“授人以渔”的方式帮助当地蜜蜂产业提质增效。

雷波县上田坝镇小沟村蜂农共比以者家 马千喻(摄)
千万贯乡石板滩村党支部书记丰母体是一位“老养蜂人”,在千万贯乡石板滩村驻村帮扶第一书记韩庆龙老师及杨明显副教授带领下,团队成员在丰书记家中进行了深度走访交流。“在第一书记韩庆龙老师及杨明显副教授的帮扶下,石板滩村养蜂产业覆盖面广、群众参与度高,大约有18、19户在养蜂。”丰书记在接受采访中介绍道。养蜂在石板滩村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四川农业大学动科学子深刻体会到肩上的责任与担当,利用学科优势支撑乡村产业、以实践行动服务三农。

雷波县千万贯乡石板滩村党支部书记丰母体家 唐楚嫣(摄)
此外,团队成员又走访了10余家养蜂场,走进箐口乡的雷波县农业农村局蜜蜂养殖示范场时,那整齐排列的基于不同科学原理设计的百余箱现代化蜂箱,正是该基地的“科技内核”。通过科学配置不同功能与结构的蜂箱,创造最适宜蜂群生长繁育和蜂蜜积累的环境。

雷波县农业农村局蜜蜂养殖示范场合照 王曼琳(摄)
长效育人,筑基未来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并跟随杨明显副教授参与助农行动之后,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助农不仅要着眼当下的产业增收,更要放眼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在千万贯乡石板滩村,团队成员将目光投向村中最富活力的群体——儿童,精心策划并实施了一场以蜜蜂为主题的科普教育活动。在科普过程中,小朋友们积极提问,表达自己对新知识的渴望与好奇,并且通过“角色扮演,找到自己的小伙伴”的游戏,让“雄峰,蜂王,工蜂”的特征与分工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鲜活、可感的认知。活动尾声的创意手工环节,洁白的画纸与五彩的粘土,成为他们表达对蜜蜂理解的媒介。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或用画笔勾勒心中勤劳的蜜蜂形象,或用粘土塑造形态各异的蜜蜂,小朋友们专注的眼神和灿烂的笑容,诉说着今天的快乐。在这段快乐的手工时光里,抽象的科学知识通过动手实践得以进一步了解巩固,蜜蜂的形态特征、生活环境深深印入小朋友们的脑海里。

科普结束后与小朋友们的合照 王一莲(摄)
从崎岖山路到科学蜂场,从传统技艺到现代管理,从田间地头到科普课堂,“蜂业耘乡,振翅计划”团队的十天实践,为雷波县的养蜂产业注入了科技动能。杨教授精准的技术指导提升了石板滩村等地的蜂蜜产量与品质,也点燃了村民依靠特色产业增收致富的信心。团队成员面向下一代的科普活动,为乡村发展播下了未来的种子。这趟雷波之行,动科学子以实践为核心生动诠释了高校智慧服务地方发展,并将以责任与担当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动科学子的强大力量。(王曼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