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都江堰,一场跨越近五年、累计投入15710小时的志愿长跑,不仅温暖了当地的“一小一残”群体,更深刻记录着四川农业大学商旅学院百川团队357名青年学子在服务社会中成长蜕变的足迹。他们用持久的热情和不断精进的专业能力,致力于助残扶幼,以持久的热情和专业的能力,为残障人士推开自立自强之门,为社区儿童点亮文化传承的星火,用青春和奉献交出了一份饱含温度的民生答卷。

四年深耕:“无惧”项目中锻造责任与能力
自2021年起,百川团队便扎根都江堰残障人士群体,开启了“破茧”行动。这四年,学生们不仅仅是在服务群众,更是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商旅知识,他们运用调研、沟通、项目管理等技能,推动无障碍环境改善,学习如何理解并回应特定群体的社会需求。并积极链接资源(如非遗传承人何飞),设计并运营非遗技能培训项目。在此过程中学生们深刻体会到“授人以渔”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地运用。最后,学生们拥抱数字经济浪潮,发挥商旅专业特长,指导学员开展电商直播。从选品、营销到直播运营,学生们将课堂所学应用于真实场景,助力残障朋友实现灵活就业。
200余场精心组织的帮扶活动,服务83名残障人士,月均增收200-500元。残友直播间亮起的灯,是生活的希望,也映照着青年学子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增长的真才干与深植的责任感。

五年浇灌:“文化育芽”中涵养情怀与认同
始于2019年的社区儿童关爱项目,是百川学子践行文化传承与社区服务的另一课堂。依托都江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他们创新教学设计、深化文化自信。将深厚的中华文化、都江堰水韵民俗、四川非遗技艺及爱国教育精神,转化为孩子们可感可触的实验(如治水智慧模拟)、手作(面塑、竹编、扎染)。126场精心设计的周末公益课堂,启蒙了超过300名儿童,每一次活动不仅仅是这些儿童的“文化发芽”仪式,也还是青年学子自身文化认同的再强化过程。孩子们高举的扎染作品,飘扬的不仅是文化自信,也是青年一代投身文化传承与社区建设的初心印记。

15710小时:丈量青春奉献,更见证实践育人硕果
15710小时,这个滚烫的数字,是357名商旅学子近五年如一日投入的青春印记。它凝聚着200余场助残活动和126场儿童课堂,丈量着团队与服务对象间深厚的情感纽带。更重要的是,这每一小时,都是商旅学子宝贵的“第二课堂”学时,在长期坚守与奉献中,他们深刻理解了社会责任的内涵,砥砺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百川”之名,正是其精神写照——如涓涓细流,不舍昼夜,汇爱成海。他们用专业和爱心,润泽城市两端:助折翼者借文化科技之力翱翔,护文化嫩芽于文明沃土茁壮。这份由商旅青年用15710小时书写的答卷,不仅温暖了都江堰,更生动诠释了高校实践育人的深远价值——在服务社会的广袤天地里,培育有担当、有能力、有情怀的时代新人。
百川的故事,仍在继续流淌,续写着关于成长、希望与传承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