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四川农业大学法学院“石榴籽”实践团深入四川省多个地区,开展了一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以实际行动传递温暖,运用法治力量培育民族团结之花,收获了诸多的感悟与成长。
实践团成员分赴各地,积极寻找在民族团结事业中默默奉献的模范人物。在成都市双流区广都社区,他们与社区工作者深入交流,了解到社区为促进民族团结所做的努力。广都社区作为典型的城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通过打造“大融广都·领舞生活”服务品牌、设立民族服务窗口、组建“石榴调解队”等举措,让23个民族的2400余名居民在这里和谐共处。广都社区工作者分享道:“语言不通时,我们用微笑沟通;习俗不同时,我们用尊重化解。”这些点滴细节,让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民族团结工作的细致与温暖。在凉山州会理市,巡察干部刘凡讲述了为彝族同胞追讨欠薪的经历。当语言成为障碍,他们请来双语干部;当信任需要建立,他们选择倾听与行动。最终,成功为十几名彝族同胞追回欠薪,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刘凡说:“从民族地区中来,又到民族地区中去,为人民群众服务,是我的责任。”这些模范人物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实践团成员,也让他们更加坚定了促进民族团结的决心。
为了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实践团成员走上街头,化身“法治宣传员”。他们精心设计了民族团结普法宣传单,内容既包含民族平等法律法规的解读,也有各民族风俗习惯的趣味科普。在遂宁市船山区仁里镇,派出所所长岳照分享了一个案例:一位跨国佤族同胞因证件问题陷入困境,民警通过跨部门协作,最终帮他合法定居。岳照感慨地说:“法治不是冰冷的条款,而是守护每个‘石榴籽’的温暖屏障。”这些案例让实践团成员对法治与民族工作的结合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在宣传过程中,更加注重用生动的案例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让大家明白法治在维护民族团结中的重要作用。
实践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石榴籽”实践团将把采访素材制作成系列微纪录片,通过线上线下联动传播,让更多人看到基层工作者如何用点滴行动诠释“中华民族一家亲”。未来,团队还将探索“法治 + 民族”创新模式,例如搭建民族权益法律咨询平台,为民族团结注入更多青春智慧。他们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更多人心中绽放,为构建和谐美好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