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至3日,“2017年两岸四地大学生会计与商业案例管理竞赛”在香港理工大学举行。我校五名大三学生孙晨益、骆俊成、李杰文、王艺、向利蓉组成的财务管理专业代表队在管理学院唐曼萍老师和陈刚老师的带领下,与来自香港城市大学、台中科技大学、澳门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的19支代表队展开激烈角逐,并最终勇夺本次大赛的最高奖项一等奖,为学校赢得了荣誉。下面笔者将深入团队内部,挖掘他们成功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把握机遇,摆正心态
提及为什么参加两岸四地大学生会计与商业案例管理竞赛比赛,团队成员感慨万分。对于团队成员李杰文来说,参加此次比赛,通过实践案例,将大学三年学习的知识进行串联;通过和其他学校的对比,了解自己对知识学习和运用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在比赛中看到其他学校的实力,寻找差距,不断充实自我。另一方面,在大学短暂的四年时光里争取、珍惜为数不多的机会,站在更高的平台展示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及我我们团队的风采。”
正如团队成员骆俊成所说:“比赛平台很重要,要积极组队参加各种比赛,平常所学的理论知识不运用,束之高阁,终究不属于你,唯有运用,并解决实际问题,才会发现大学四年没白度。”
找准定位,高效分工
好的团队离不开高效的分工合作,而分工最重要的是要适量与平等。“因为大家都是大三,队内有保研、考研、工作的同学都有,这一年很关键,加上平时学业任务,都比较繁忙,所以要针对比赛时间表安排好进程,按时间段安排好任务,尽量不耽误每个人其他的时间”队长孙晨益在提到团队内部的组织时解释道,“同时要使每个人的任务量明晰化,这样大家都知道彼此的事情,互相理解,共同协作。”
与此同时,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的默契和互相了解,帮助他们在繁忙冗杂的比赛中如鱼得水。“团队各司其职,各有所长。充分相信你的队友,全力帮助你的队友,再难的问题都不用怕,因为只要我能解决,定全力以赴;我不能解决,队友冲锋陷阵。这也是我们团队能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原因。”
笔耕不辍,谦逊求师
尽管参加比赛占据了很多时间,团队也没有放弃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充实。
向利蓉说:“学好专业知识还是很重要的,比如我们在做这个比赛时有一个板块是财务分析,需要我们利用专业知识对财务报表进行深入的分析,在没有更多的消息获取途径时很多问题都是通过财务分析看出的。其次,财务分析并不是简单的公式计算,而是需要思考财务分析得出的结果和公司的各个业务板块到底有什么关系。”也正是依靠扎实的基础做保障,他们才能够在选拔赛乃至决赛中临危不乱,以系统完善的知识体系自如应对对手和评委。
回顾一路以来准备比赛的过程,团队成员总结了许多经验教训,“首先要充分查寻资料,做好对竞赛案例的基础准备,形成大致思路;其次是借鉴,吸取之前团队及网上案例的优秀经验;最后是形成自身思路,注意创新。”另一方面,管理学院的唐曼萍老师和陈刚老师也给予了他们很大的帮助,“我们的专业基础、经验离老师们有一段距离,积极吸取老师的经验,主动去请教老师对我们学生而言非常有必要。”
苦中作乐,砥砺前行
从16年12月份的初赛到今年4月21日在北京的选拔赛,再到6月2日香港决赛,比赛全程历时近半年,备战期冗长枯燥。尤其是在北京大陆选拔赛之后到准备香港决赛期间,团队效率并不高,“但是想到老师对我们的付出与期待,还有我们这么长的准备,大家努力克服心理的困难,又让团队回到正轨,摆正心态、积极备战。”甚至在北京选拔赛期间,五人曾经熬夜到天亮,只为完成一份紧急案例的编写。
选拔赛结束后,五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吃北京烤鸭,想起这段经历,队长笑道,“这被我们认为是本年最丰盛的一餐,任何菜都是一扫而光,哪怕菜烫得说不清楚话。”几个人还在大街上骑着单车,绕着已经关门的鸟巢和水立方外面吹风,拍照。虽然比赛准备阶段很艰难,但团队依旧保持这乐观积极的心态,享受着比赛前后的酸甜苦辣。
归于宁静,重新出发
比赛虽然有了最好的结果,但他们都说那是过去的辉煌,现在的任务就是重新出发,未来还有很多事情值得去探索。孙晨益说道:“这次比赛教会了我们很多东西,无论学习还是合作,相比于最后的结果,我们所获得的经验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和其他团队相比,我们的专业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还有所欠缺,这便是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需要着重提高的。”
队员们纷纷表示,今后也会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各类比赛,在实践完善自我,在比赛中收获成长。同时,他们表示,若有机会,很乐意将自己参与比赛的经验分享给学弟学妹,让管院学子在国内甚至国际大赛中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