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全劳模创新工作室,源自张新全教授自2003年组建的“饲草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研究创新团队”。它2018年被四川省教科文卫工会命名为“劳模(职工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2020年入选国家林草局林草科技创新团队。工作室现有研究人员20余人,其中包括10名教授、10名副教授。1人入选全国模范教师,2人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1人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入选天府青城计划,1人入选蓉城英才计划,5人入选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等。

推动饲草种源创新
饲草产业是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也是推进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举措。工作室针对草食畜牧业发展中“缺草”和“缺品种”短板、草种子过度依赖进口、饲草栽培加工技术水平亟需提升等突出问题,张新全带领团队扛起“草种突围战”的冲锋大旗,以种源创新为核心,贯通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与产业应用,重点开展草种质资源发掘创新、品种选育和栽培加工利用等方面研究。
在他的带领下,团队解密全球首个饲草(狼尾草)泛基因组和中国首个饲草(鸭茅)基因组,获得四川省2023年十大科学进展;新收集保存饲草种质资源3847份,抢救性收集保存国家二级保护植物5种31份,建成我国最大的鸭茅、黑麦草和白三叶资源圃;攻克狼尾草泛基因组图谱,填补国际空白;通过精准挖掘抗寒、耐热等关键基因23个,开发分子标记106个,构建起表型与基因型结合的种质资源精准评价体系,创建了西南区主栽饲草分子育种技术体系,为饲草种源创新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利用聚合育种、分子辅助育种等手段,培育高产优质国审饲草新品种48个(1997-2024),其中“长江2号”多花黑麦草是美国(AOSCA)和欧盟(OECD)登记牧草品种,首次实现饲草品种国际化;构建新品种良种繁育、饲草丰产、青贮加工全产业链配套技术体系。
近年来,团队成员先后承担自然基金、国家重点研发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在Nature Genetics等多个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工作室70%以上品种先后被科技部等相关部门成果转化推广应用,2个品种通过上市企业蒙草集团得到转化,入选国家与省级主推技术10项次。因培育的突破性新品种推广应用面积广,经济生态效益显著,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
培育草业科技人才
“作为研究生要有自己的科研梦想,并将其作为终生事业而为之奋斗”,这是张新全时常告诫学生的话,而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勤奋不倦。“张院长就是个‘工作狂’,他的脑子里整天想的都是他的草,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经常早上6点就在工作群发消息,晚上12点还不休息!”谈及到张新全,他的同事和学生都玩笑的赞叹道。
“张老师经常告诉我们,草学是一门应用基础学科,只有走到田间地头才能出成果。他自己也率先垂范,每周都要下田,每位研究生报到后的第一件事都是去农场锻炼一个月,或者去野外采集种质资源,张老师都会亲自一一指导,帮助我们迅速了解及熟悉草学。”谈及对导师的印象,他的一位博士生回答道。
为督促研究生们培养良好的科研素质,张新全提出几点建议:青年人要有理想,甚至有一点幻想,更要勤奋,付出才会有收获;专心致志于自己的科研工作,找准方向,全力去冲;要学习并传承好老一辈学者的精神,为了自身事业勇于献身、敢于奉献、持之以恒,将科研事业当作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将“川农大精神”延续下去。
从教四十年来,张新全所培养的百余名研究生中,有8位博士、1位硕士研究生先后获得“中国草业王栋奖学金”,3位博士研究生连续3年获得校级优秀博士论文,2位博士成长为国家级人才。学生遍布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正在为我国草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草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隐形翅膀。”张新全表示将带领工作室成员一起,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持续守望祖国绿水青山,不断书写草业人的时代答卷,让中国草种护航国家粮食安全、染绿壮丽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