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三农”协同发展 擦亮“农业金字招牌” 助推乡村振兴

2018-06-30 21:03:30作者:邓良基 来源:四川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 四川农大党委书记 点击数: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作为七大战略之一写入党章,这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今年春节前夕来川视察指导,对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对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寄予殷切期望。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凝聚全省上下的智慧和力量,全面落实党中央推动高质量发展决策部署,奋力推进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会议作出的《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决定》指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是统筹推进乡村“五个振兴,二是高质量打好脱贫攻坚战,三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会议作出的《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指出:推进乡村振兴重点突破,一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二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三是打造幸福美丽新村升级版;四是依法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地、宅基地、“三权分置”,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五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六出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奖励办法。这些决策部署使我非常受启发和鼓舞,作为人大农委、川农大书记,应立足“三农”协同发展,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和川农大优势,履职担当、积极作为,助力擦亮“农业金字招牌”,助推乡村振兴。

一、对四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势和短板的再认识

(一)一方面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县域经济支撑增强;另一方面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体制机制不健全

农业总量稳步增长,2012-2017年四川省的第一产业增加值从3297.2亿元增至4282.8亿元,年均增长率为5.4%,高于同期全国第一产业平均年增速(4.5%),其中,2017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282.8亿元、增速3.8%,占全省GDP比重为12%,增速及占比均位居西部12省(市、区)第一,居全国第3位。粮油持续稳定增产,2017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9662.1万亩,居全国第5位,粮食总产量3498.4万吨,居全国第7位,比上年增产0.4%,比2012年增长5.5%。油料总产量323.5万吨,比2012增长12.9%,居全国第4位,其中油菜籽产量252.2万吨,比2012年增加13.6%,超越湖北位居全国第1。经济作物快速发展,2017年全省茶叶产量达到28.3万吨,比2012年增长35.3%,居全国第4位;蔬菜和食用菌产量4523万吨,比2012年增长20%,居全国第5位。畜牧产业巩固提升,2017年生猪出栏6579.1万头,居全国第1位。2016年全省牛出栏267.3万头,居全国第6位;羊出栏1780.4万头,居全国第6位;家禽出栏65259.8万只,居全国第8位;兔出栏21609.6万只,居全国第1位;肉类总产量662.5万吨,居全国第3位;禽蛋产量144.5万吨,居全国第7位;奶类产量63.7万吨,居全国第13位。基础条件更加良好,2017年,全国第一批、第二批共批准创建4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四川占3个,与黑龙江、山东、广东均以3个并列各省区第1位。2017年全省高标准农田面积为2992万亩,占农田总面积的29.7%,占比在全国排名第4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2012-2016年,四川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较快,农业产业结构变动的Moore指数整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这五年期间四川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要明显快于全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平均速度,且四川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波动幅度0.008要小于全国平均幅度0.015。县域综合实力显著提升,除市中区外,四川省县域人口约占全省人口的70%,其GDP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例为60%左右,超过300亿元的县(市)由2012年的6个增至2016年的16个,超过100亿元的县(市)由2012年的52个增至2016年的73个,截至2016年底52%的县域生产总值达到了100亿元。2012-2016年期间四川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总量的60%左右,全年公共财政收入占全省总量的32%,社会消费品总额占四川全省的4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省总量的57%。脱贫攻坚成效显著,2017年,四川实现减贫108.5万人、完成率达103%,实际退出贫困村3769个、完成率102%,15个计划摘帽县贫困发生率均下降至3%以下,实现高质量脱贫。县域经济稳定增长,2012-2016年四川四类县域—平原县、丘陵县、山区县和民族县的GDP都有了很大提升,而且增速较快。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12-2016年四川四大类县域的公共财政预算和规定资产投资均有提升,其中平原县和丘陵县的公共财政预算增速要快于同期全省平均增速8.1%,丘陵县和山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要快于同期全省平均增速12.7%。

另一方面,四川县域经济在四大自然类型县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差异悬殊,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体制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为县域经济总量和人均占有量的差异明显,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动力机制等不完善。

(二)一方面农业资源富集、产业有特色;另一方面农业大而不强

四川拥有耕地面积10104.1万亩、居全国第6位,林地面积3.6亿亩、居全国第3位,竹林面积1752万亩、居全国第1位,水资源总量达2616亿立方米、居全国第2位。2017年全省农林牧渔增加值达4369.2亿元、居全国第3位,是全国五大林区、五大牧区之一。2017年,全省主要农产品基地不断扩面增量,粮食播种面积达9662.1万亩、居全国第5位,油菜籽产量和生猪出栏居全国第1位。

另一方面,四川农业大而不强。全省农业常住人口人均农林牧渔增加值较低,仅为10412.9元,在全国排第19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排第21位。农业有效灌溉面积4220万亩,有效灌溉率仅为46.2%,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高标准农田共2496万亩,仅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4.7%。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比全国低9个百分点。农产品商品化率不足60%。

(三)一方面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另一方面农村垃圾、污水等人居环境问题凸显

近年来,四川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结合,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紧密衔接,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呈现出鲜明的四川特色。“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建设模式全省推广,藏区新居、彝家新寨、巴山新居和乌蒙新村建设日新月异。全省已累计建成幸福美丽新村2316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49%;累积创建省级“四好村”3481个。

另一方面,农村垃圾、污水和厕所等人居环境问题突出。农村污水有效处理的村不到10%;农村厕所改造任务艰巨,很多地方近10年新建的房屋也未配套卫生厕所。50%的畜禽养殖废弃物未得到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耕地土壤污染点位超标率为34.3%,是全国的2倍。目前,全省还有33个乡镇、564个建制村未通硬化路,有224个乡镇、9155个建制村未通客车,入组硬化路差距更大。全省还有12.45万贫困群众未彻底解决安全饮水问题。

(四)一方面乡风文明整体上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传统农耕文明流失

截至目前,全省创建全国文明村镇234个,省级文明村镇625个,市级和县级文明村镇12000余个。全省有乡镇综合文化站4318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33872个,覆盖率分别达到92.1%、86.7%。省市两级下基层演出的采购资金从“十二五”初期的800万元增长到2016年的1800万元,年均送文化下乡场次超过3000场,比“十二五”初期增长50%。

另一方面,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发展在乡村出现“断层”,农村年轻一代对农业谚语、时令节气、传统礼仪道德以及竹编、草编、石艺、刺绣等传统民间技艺失去兴趣。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内生动力不足,大多数农民已经习惯依赖政府而不是依靠政府,“干部干、群众看”“争当贫困户、争做低保户光荣”的消极现象时有发生。

(五)一方面农民收入增幅快速增长,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另一方面农民收入绝对值与全国与城镇的差距逐步拉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

近年来,我省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由2012年的7001.4元增加到2017年的12227元,年均增幅达10.8%,增速连续6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于全省城镇居民收入增幅,提前4年实现到2020年翻一番的目标。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农村公共服务持续改善。

另一方面,我省农民收入呈现“一放缓两拉大”趋势。农民收入增速回落放缓,增幅从2012年14.2%下降到2017年9.1%;绝对值与全国比从2012年959元拉大到2017年1250元,与城镇比从2012年13306元拉大到18500元,且有继续拉大的趋势。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化问题凸显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高于农村居民10594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比农村居民低3个百分点,广大农民离共同富裕的目标差距还很大。

二、四川省人大农委助推乡村振兴的作法与下一步打算

(一)补齐短板,全力依法助推脱贫攻坚作法

四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础和前提是要把脱贫攻坚战打赢打好。四川是脱贫攻坚任务最繁重的省份之一,贫困面宽、贫困量大、贫困程度深的特点突出。全面小康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关键在脱贫攻坚战能否打赢。近年来,省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通过立法护航、监督保障、代表行动等多种方式,持续用力依法助推脱贫攻坚。

一是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法制保障。2015年4月1日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6月1日起施行。《条例》在全国率先将“精准扶贫”思想上升为地方性法规,为推动扶贫开发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打破惯例,敢于创新,“组合拳”依法助推脱贫攻坚。常委会打破惯例,敢于创新,将综合运用多种监督方式助推脱贫攻坚工作作为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职责所系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实践要求,打出了执法检查、听取政府专项工作报告、专题询问、工作评议的“组合拳”,有力推动了中央和省委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落地落实落细。

开展执法检查。从2015年10月到2017年9月,常委会对《条例》贯彻实施情况连续开展了4次执法检查。2018年是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年,省人大常委会还将于6月和10月继续开展2次执法检查。总结起来,执法检查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行动快。在《条例》施行仅4个月即在全省范围内迅速组织开展执法检查工作,在我省人大执法检查历史上尚属首次。二是频率高。从2015年10月到2018年,对《条例》贯彻实施情况在四年内将连续开展六次执法检查。三是力度大。每次执法检查都由每位常委会领导任组长,办公厅主任和各专委会主任任副组长,由常委会委员、专门委员会委员和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地方各级人大代表为检查组成员,扎实开展实地检查。四是全覆盖。做到了全省“88个贫困县”全覆盖。五是方式新。省市县乡四级人大联动,加大暗访力度,采取不打招呼、随机选点、随机抽查、随机走访等方式进行暗访,深入了解掌握客观真实情况。

开展专题询问。2017年6月,常委会对《条例》贯彻实施情况和扶贫开发工作开展情况开展了专题询问,省政府、省扶贫移民局、财政厅、农业厅等相关部门参会应询。问题聚焦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以及“四个好”等目标的各个方面,反映了基层干部和贫困群众的诉求和呼声。

开展工作评议。今年7月,常委会将听取省人民政府关于全省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的报告以及省扶贫移民局关于扶贫领域作风建设情况的报告,并对省扶贫移民局开展满意度测评。

三是发挥代表作用,开展“人大代表再行动”活动。“人大代表再行动”活动开展两年多来,全省26万各级人大代表共联系贫困村4437个,联系帮扶贫困户33.27万户,捐款捐物近2亿元,资助贫困学生9.52万人次,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18.26万个,提出有关脱贫攻坚的议案、建议3.65万件次,树立了代表的良好形象,增强了群众对代表的信赖,为全省脱贫攻坚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有关立法工作

一是省人大常委会及人大农委围绕中心工作,加强涉农重点领域立法工作,积极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法制保障。今年1月的人代会上,代表提出了制定《四川省乡村振兴条例》的议案。根据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本次会议精神以及四川省“三农”工作实际,农委将加快制定我省乡村振兴条例立法进程,把各级政府每年向同级人大报告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情况、乡村规划“五规合一”等有效做法用地方性法规固定下来,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稳步规范有序推进。我省各市州人大也在积极探索和实践,加强地方立法和监督,因地制宜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落实提供法制保障。

二是深入调研,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农委将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工作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紧紧围绕农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把握调研方向,突出调研重点,选好调研课题,通过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向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建议意见,大力推动全省人大农业工作。针对我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方面的优势和短板,今年农委将围绕耕地质量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情况等课题开展调研。

三是加强学习,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今年7月和10月,农委将召开两次县级人大联系点会议,围绕循环农业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进行研讨,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

三、四川农业大学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的重点举措

一是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内涵发展,二是建设好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高水平科技创新体系、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三是建设好双一流大学,不断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科技、知识和成果支撑。

四、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三农思想为统揽,以乡村振兴规划为引领,推进乡村产业、生态、文化、人才、组织“五大振兴”,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建设成为农业强省,加快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一)协同调控土地开发利用空间,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格局

按照自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需求,突出主导产业原则,依据“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整体规划县域乡村生产(产业)、生活、生态土地空间,编制县域乡村振兴建设规划。结合县域乡村文化传统和产业特点,突出村落民居特色,以“大—中—小”三级村落民居体系建设为载体,推进产村相融,构建“县城—中心场镇—特色场镇—中心村—聚居点”五级产居相融的村镇体系(产村相融),实现现代村落与现代农业产业联动发展、农民生活环境改善和文化素质提升。

(二)念好“优绿特强新实”六字经,推进产业振兴

一是立足比较优势,优化成都平原都市现代农业区、盆地丘陵生态循环农业区、盆周山地林农牧综合发展区等五大农产品主产区产业布局,明确各区域发展重点;二是建设“优”质农业生产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区建设,创建一批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走“绿”色发展之路,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建设加工转化、现代物流、便捷营销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三是加强农业“提品质创品牌”行动,支持老品牌做大做“”,培育一批如“大凉山”、“净土阿坝”、“圣洁甘孜”等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的“”、“”品牌;四是加强农业产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五是拓展农业生态服务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等多重功能,在此基础上推动农业与休闲旅游、饮食民俗、文化传承、教育体验、健康养生等产业的嫁接融合,实现粮经饲统筹、农牧渔互动、种养结合、生态循环、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六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农业经营服务体系,促进小农户深度参与现代农业发展;七是“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与合作。

(三)坚持多渠道培育,助推人才振兴

一是统筹城乡人口政策和实施创业就业工程,引导人口特别是离退休人员在村镇定居。二是通过技能培训、半农半读、联合定向培养等方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夯实乡村人才基础;三是发展一批“土专家”“田秀才”,扶持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培育一批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四是多渠道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占领乡村人才制高点。

(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助推生态振兴

一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加强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全面构建四川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二是强化农业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三是聚焦水、土、气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找准问题短板和薄弱环节,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四是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为主攻方向,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五是兼顾区域发展优势,加强分区域分类型引导,全面构建因地制宜的产村融合体系;六是科学丰富村镇层级,合理调整村镇数量,系统构建分级有序的村镇结构体系;七是依托村镇结构体系,分级配套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面补足乡村振兴的短板;八是改善提升农房功能,规划引导村容村貌,悉数打造具有四川特色的美丽庭院。

(五)切实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助推文化振兴

一是继承“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大力弘扬川人“勇敢、勤勉、包容、协作、创新”的时代精神;二是应用融媒体思维,推进乡村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大脑”;三是进行乡村文化资源大调查,挖掘地方文化力,研判现状,科学合理适度开发;四是实施乡村文脉保护和传承行动,促进公共服务文化有效性和可获得性。

(六)增强乡村善治能力,助推组织振兴

一是解决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机制障碍,大力提升“一核”向心力;二是吸纳农村本土精英,建强村民自治组织;三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村经济组织;四是探索社会服务下乡,补齐农村社会组织。

(七)加大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力度,推进农村产权、人才、资本双向合理流动和均衡配置。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要依靠改革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活力,重点是激活农村市场主体和地、钱、人等农村资源要素。新时代农村改革工作,要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三权分置”,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激活农村市场主体,构建城乡融合发展要素双向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新格局。(四川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四川农大党委书记邓良基列席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第七组讨论的发言)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雅安市委书记夏凤俭来校作专题报告
    雅安市委书记夏
  • 学校召开宣传思想暨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推进视频会
    学校召开宣传思
  • 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宣讲开讲
    党的二十大精神
  • 学校举行2022年教职工党支部书记集中培训
    学校举行2022年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