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会举行。在今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我校校长吴德聚焦农业新质生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等议题,认真履职尽责、踊跃建言献策。他的参会风采和议案建议先后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人民网、中国青年报、学习强国、四川日报、四川新闻网等10余家主流媒体报道。
3月7日,人民日报两会特刊中刊登了吴德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向其他代表介绍四川农业领域研究成果的发言图片。学习强国、四川新闻网等平台也推出相关报道。
吴德拿出的第一张照片,是天府粮仓建设中最关键的水稻育种。我校水稻育种专家耗时多年,从610份多样性种质资源里,筛出了33份材料,并鉴定到14万个基因组结构变异,其中有82%是以前未被发现的。“这些‘隐藏’的基因组变异为培育突破性品种奠定了坚实基础。”他透露,专家们已经将其中一个基因组结构变异应用到水稻育种中,可在大田生产上提高水稻产量8%。“该品种即将参加国审品种区试。”
四川还是中国生猪大省。常年生猪出栏6000万头、占全国十分之一。吴德带来的第二张照片即是生猪。“我们的生猪育种专家将生猪的FST基因编辑后,让猪的生长速度和产量提高8%。”有了这项技术的加持,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以后就能吃到更多板油低、瘦肉多、肉质好的健康猪肉了。
第三张照片是玉米芯与酵母蛋白。“通过生物合成技术,将玉米芯变成酵母蛋白。就可以替代豆粕,成为生猪、鸡鸭鱼等的饲料,以减少大豆作为饲料的用量,进一步摆脱对进口大豆的依赖。”吴德说道。这项技术也正是他带领团队开展的科技攻关项目。
三张照片,正是我校攻关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缩影。除此之外,我校还在水稻、玉米、小麦等重要农作物上,培育了20余个省级或国家级国审农作物新品种。去年,还通过了天府肉猪、天府黑猪、天府中华麻鸭三个国审动物新品种,占全国的50%。吴德建议,在四川启动农业新质生产力集中示范区建设,依托国家级平台整合资源、创新运行机制,实施“揭榜挂帅”等举措,培育更多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光明日报》就如何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采访了吴德。吴德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吴德建议完善一站式科研创新体系与科创服务体系以促进成果转化落地,并完善全方位融合发展体系,坚持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将生物技术、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等融入现代农业发展过程,实现全方位融合发展。
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不断增强,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6%,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0%。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升,科技支撑农业现代化成效显著。
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广,主要依靠基层人才。目前,从事农业科技创新的人才数量不断增加,但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一线工作人员还较缺乏。当前迫切需要创新人才引育机制,深度推进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打造战略科学家队伍,遴选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推动高端人才深入农业产业一线,形成多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建立乡村振兴指导员和农业经理人制度,探索乡村振兴战略下的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吸引更多人才到基层发展,为推动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新华网就“健全青年就业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这一主题对吴德进行了采访,并以视频报道、文字专题等多种形式予以传播展现。去年,吴德就促进青年就业提出相关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重视并被吸收到政策中。学校每年有超万名毕业生,帮助他们顺利就业是自己的一大重点工作。今年,吴德在深度调研的基础上,准备了一份鼓励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的建议,希望能推动广大青年更好为国家高质量发展做贡献。
人民网就吴德去年的履职故事和今年关于农业新质生产力如何催生及发展、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等主题作报道。
四川日报围绕促进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等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议题对吴德进行了专题采访报道。
中国青年报、中国城市报、川观新闻、四川观察等权威媒体也先后对吴德的议案建议进行了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