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宇秋澄,丹桂初芬。我们迎来了第41个教师节,也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四川省教育强省建设规划纲要(2025—2035年)》颁布实施后的第一个教师节。两大纲要的相继颁布,为我国及我省教育高质量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也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宏图初展、新程肇始之际,我们要把个人奋斗融入宏伟蓝图,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为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强省贡献智慧与力量。
弘扬教育家精神,以理想信念铸魂育人。“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也应成为川农大教师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航标。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肩负着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的重任。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作用,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深、讲透、讲活。把党的创新理论与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生动实践紧密结合,打造富有“三农”特色的思政“金课”,激发学生的学农爱农热情和兴农报国之志。课程思政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载体。专业课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更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的“大先生”。要深挖课程思政元素,以科学家精神、农耕文化等为载体,将价值引领潜移默化地融入知识传授。辅导员、班主任等思政工作者是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骨干力量。要深耕学生工作一线,拓展实践与网络育人空间,将理想信念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线下延伸到线上。
弘扬教育家精神,以匠心耕耘培育英才。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农业强国、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上,川农大教师肩负着培育更多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我们要把教育家精神“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在知识传授中有机融入学科前沿动态,推动教学内容与行业前沿深度融合。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导向,主动打破学科壁垒,强化学科交叉,培育复合型人才。要在能力培养中着力强化实践导向,鼓励学生深入田间地头、企业车间,在实践一线增长才干。主动对接产业需求,深化产教融合,依托科技小院、实习实践基地等平台,让学生在真情境中解决真问题。在教学革新中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利用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技术创设智慧课堂,主动适应数字化转型。
弘扬教育家精神,以创新驱动勇攀高峰。“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面强化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是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的核心任务与关键支撑。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川农大的教师理应主动融入国家与区域重大战略需求,以解决农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为己任,以“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争做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要深耕基础研究,聚焦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等前沿领域,开展原创性、系统性攻关,着力破解种业振兴、耕地保护等领域的“卡脖子”难题。要强化有组织的科研,主动对接校内外的平台与人才资源,组建跨学科攻关团队,实现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发力”的转变,以形成强大创新合力。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深化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以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
弘扬教育家精神,以躬身力行服务社会。教育家精神所强调的“弘道追求”,彰显了教育工作者的家国情怀与道义担当。川农大的教师素以“兴中华之农事”为己任,坚持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三农”事业发展,既是川农人薪火相传的使命担当,更是服务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我们要主动围绕国家粮食安全、乡村振兴战略、城乡融合发展、农文旅融合等议题,深入开展政策研究、区域规划和产业咨询,形成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的智库成果,切实当好服务发展的“智囊团”。要推动科技下沉,通过科技下乡、专家大院、专家工作站等形式,深入田间地头和基层一线,开展技术培训、品种推广、灾害防控等实践服务,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真正把论文写在巴蜀大地上。
弘扬教育家精神,以师者风范垂范在先。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道德的引领者、价值的塑造者。“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彰显着师者的道德高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体现着师者的情感温度。教育家精神指引着我们用道德情操感染学生,以仁爱之心关爱学生。在川农大百余年的办学历史中,一代代教师以高尚师德涵养学风校风,为学生树立起精神标杆,展现了川农大教师群体的精神风貌。上学期末,学校新修订了《师德师风建设管理办法》,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进一步明确教师行为规范,强化师德考核评价,激励着每一位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我们要以《办法》为准则,以师德典范为榜样,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自觉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使命,争做新时代的“大先生”。
在这个承载着新期望、新使命的教师节,让我们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立足本职岗位,践行责任担当,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卓越的业绩,在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强省的伟大实践中,写下川农大教职工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