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精神”是支撑中国人民凭借艰苦卓绝的斗争和牺牲,最终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强大内在精神力量。它既是对取得胜利的精神内因的总结,也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这一精神绝非凭空而生,而是深深扎根于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进程中,深刻理解把握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底蕴,对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
由“以天下为己任”家国观念中升华的爱国情怀。植根于“家国同构”的伦理传统,中华文化视个人、家庭与国家为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国”即放大的“家”。个体对家庭的天然情感由此自然延伸为对国家忠诚的伦理自觉——爱国即是对“大家”责任的履行与守护。从霍去病以“匈奴不灭,何以家为”拒绝汉武帝为他修建宅邸,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古以来中国士人无论文武,都有将家国天下命运系于己身的传统。而且这种意识绝非士人专有,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表述,已经把守护家国的责任普及到了每一个普通人身上。抗战期间,整个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壮举,正是这种对于国家的强烈责任感的集中体现。正因其源远流长、浸润至深,这种生发于传统观念的爱国情怀,才能在抗战这一国家存亡关头让整个民族团结一心,呈现出无比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从“舍生取义”道德操守中彰显的民族气节。儒家思想始终将“义”视为高于生命的终极价值,孔子强调“君子义以为上”,孟子则更明确提出“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数千年来,这种价值观不是空泛的道理,而是早就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的实践伦理,是被广泛推崇并长期践行的道德操守。每当国家民族危亡之际,“义”便具体化为捍卫民族尊严与生存权利的至高使命,被无数仁人志士以行动诠释:文天祥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昭示气节,林觉民借《与妻书》“助天下人爱其所爱”剖白赤子之心,吉鸿昌临刑慨然留下绝笔“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赵一曼就义前留书幼子“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这些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抉择背后,正是由于坚定地将国家民族大义置于个体生命之上,英雄们才不约而同在面对强敌暴行时挺直了不可摧折的精神脊梁,作出他们对生命价值的终极取舍。而以他们为代表的中华英雄儿女,尤其抗战中千千万万舍生忘死英雄们的这种共同选择,体现了“舍生取义”这一传统道德准则对个体深入骨髓的影响。
在“勇毅刚健”精神品格中迸发的英雄气概。抗战中“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其精神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对刚强意志、坚毅品格的崇尚。《周易》将宇宙运转类比于人的行动,勉励君子将“行健”作为行事准则;孟子更以“威武不能屈”定义大丈夫气节,强调在强权面前坚守道义的不屈品质。这种“勇毅刚健”的精神特质,在和平时期体现为砥砺奋进,在民族危亡之际则升华为抗争的血性。当侵华日军倚仗绝对武力肆虐时,“勇毅”是杨靖宇在零下40度密林中孤身周旋数日的坚持,“刚健”是张自忠将军身中多弹仍高呼杀敌的无畏;台儿庄弹尽粮绝之际的肉搏死守,平型关击碎“日军不可胜”神话的雷霆一击,还有川中老父亲以“伤时拭血,死后裹身”死字旗送儿上战场的含泪叮嘱——这些在抗战中涌现的英雄壮举,均源自精神血脉的觉醒。这种精神是血肉之躯面对暴力征服的顽强抗争,更是中华文明勇毅刚健基因在民族存亡的特殊时刻迸发出的炽烈光芒。
于“自强不息”精神底蕴中扎根的必胜信念。支撑抗战军民“百折不挠、坚韧不拔”必胜信念的,是中华文明“自强不息”的深层精神底蕴。除了《周易》以“自强不息”将永恒奋进作为天道与人道的统一,荀子名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也揭示了持久之力可克万难的道理,而兵家经典《尉缭子》更以“必死则生”从另一维度强化了这一信念——在危局中要刚健有为、危中求机。在体现和塑造民族精神的神话传说中,自强不息精神随处可见:大禹治水,父子接力驯服洪水;精卫填海,以渺小身躯挑战浩瀚大海;夸父逐日,饮尽河泽也要追逐光明;愚公移山,用子子孙孙无穷尽回应困难……这些代代传承的故事,始终传递着“向着目标持续行动就能突破困境”的信念,展现着中华民族即便面对艰难困苦、水深火热也永不言弃的巨大韧劲。这种精神在十四年抗战中得到充分彰显:从《论持久战》对持久战略的宏观思考,到东北抗联坚持14年牺牲40余万人与敌人死磕到底,从敌后根据地“没有枪炮自己造”、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生产自救,乃至西南联大师生在轰炸中弦歌不辍坚持学术救国……山河破碎,物资奇缺,但必胜的信念从未熄灭。即便在南京陷落、半壁江山失守的至暗时刻,国人仍坚信“中国绝不会亡”。其底气正源于饱经沧桑的中华文明一贯擅长通过“自强”将“多难”转化为“兴邦”动力的历史经验,源于“自强”才能“不息”经验积累所孕育的必胜信念。这一信念帮助抗战军民走过最艰难困苦的岁月,支撑整个民族在抗战漫长的黑暗中看见微光,最终战胜敌人迎来胜利曙光。
抗战精神的四个维度共同汇聚出中华民族坚决对抗外来侵略者的磅礴力量,托举起救亡图存的伟业。它们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危亡关头的升华与彰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唯有知其所来,方能明其将往。深刻把握抗战精神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为了汲取面向未来的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当让这根源于悠久文化、淬炼于战火烽烟的精神,继续照亮我们攻坚克难、勇毅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