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携手,迎难而上:“三电源”打通大学科技园“电力生命线”

2025-09-30 10:35:59作者:刘涛 审稿:何祖锋 来源:后勤管理处 点击数:

  

在成都校区西北侧,一片总面积324.7亩的土地上塔吊林立,机器轰鸣,这里是正拔地而起的省级大学科技园与校园北区。然而,比起地面建筑的日新月异,一场发生在地下的、关乎这片土地未来命运的“能量动脉”建设攻坚战尤为迫切。历时2年的攻坚战,9月29日,由温江区政府主导、校地合作共建的“三电源”外电接入项目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并正式通电。一条贯穿城市脉络、连接110千伏万春变电站的电力通道及其配套供电设施的投入使用,不仅为我校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高质高效示范区提供可靠的电力保障,也是为我校新农科人才培养新高地和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重要基地提供可靠的电力保障,更是为促进学校“双一流”建设、创新资源集成与开放、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可靠的电力保障。

“无电可用”的倒逼:一场迫在眉睫的供电危机

“若这条‘生命线’无法在2025年10月前顺利接通,已建成的科技园二期及学生宿舍或将陷入‘有楼无电’的窘境。”项目伊始,校领导对后勤管理处负责人坦言了彼时的忧虑,明确了时间表,发出了动员令。

据相关数据,随着大学科技园、校园北区学生宿舍、新增气象局用地等项目的迅速推进,成都校区新建设项目的总用电需求已高达7.9万千伏安,校区现有的电源容量已无法满足这一需求。特别是计划在2025年年底前投入使用的项目,其用电负荷已达3.07万千伏安,电力扩容刻不容缓。

危机感,成为这场攻坚战的动因。遵循学校领导的明确指示,后勤管理处作为学校电力保障的“先锋部队”,早在2023年9月便启动了这项规模浩大的工程。从协调会到实地勘测,从方案比选到预算测算,他们的工作日志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一次推进的艰辛。

“地下迷宫”的跋涉:方案优选背后的极限挑战

要找到一条最合适的“能量动脉”,并非易事。后勤管理处、基本建设处协同专业设计单位,与温江区经信局、供电公司等职能部门,几乎踏遍了温江区的变电站,一个方案接着一个方案的提出论证、比选论优,成熟的方案逐渐浮出水面。

方案一(万春站架空线):成本最低,但“此路不通”。城市规划明确反对架空线,路线上大量的乔木、未拆迁区域、通讯基站和保密光缆,构成了一个几乎无法逾越的协调“迷宫”。

方案二(任家桥站地下敷设):施工难度相对小,但变电站间隔资源紧张,犹如一个“即将客满的停车场”,学校未来发展面临“无位可停”的风险。

方案三(柳城站地下敷设):更是被直接否决。变电站本身超载,且需穿越成名高速、战备渠、江安河,施工难度大、危险系数高。

最终,方案四(万春站地下敷设)脱颖而出。尽管需新建长达3.52公里的校外地下通道,且需多次穿越灌溉渠与交通路口,协调难度与建设成本最高,但其充足的变电站间隔为学校未来发展预留了宝贵空间。

“选择方案四,意味着我们既拥抱了未来,也踏上了当前最为艰难的征途。”后勤管理处动力及修缮二科一位全程参与的管理人员深有感触地说,“在那段日子里,我们不是忙于会议协调,就是奔波于户外踏勘。图纸上每画一条线,我们都用脚步一一丈量。预算中的每一笔费用,我们都进行了反复核实。”

学校和温江区共同召开“三电源”建设方案论证会

校地共建的创新:一条通道背后的“温江温度”

若仅依赖学校单方面力量,这条“最难的路”将举步维艰。“三电源”项目的路径覆盖市政道路、地下管网及河流水系,施工过程中需应对道路开挖、交通疏导压力巨大、雨季地下顶管作业难度增加、行道树移植及后续道路恢复等诸多难题。其协调范围广泛,专业要求极高,远超学校自身能力所及。

在关键节点,得益于学校的积极争取与不懈协调,温江区委、区政府鲜明地展现了其对驻温高校发展的坚定支持与诚挚态度。在区政府的高效统筹下,一项创新的“校地共建”模式得以成功落地,该模式由学校和政府共同出资,并由政府主导推进外电接入项目建设,以及承担所有繁琐的跨部门协调工作。

这不仅减轻了学校的资金压力,更利用政府的行政资源和专业能力,为驻温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开辟了崭新的路径。“这条电缆通道,不仅串联起变电站与大学校园,更承载着温江区与四川农业大学携手并进、共谋发展的深厚情谊。”温江区经信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光明未来的序章:新电力为“双一流”建设赋能

如今,这条汇聚了无数人心血与期望的“能量动脉”,随着正式验收并通电,标志着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生物育种产教融合实训中心等科研平台将获得稳定、强大的电力支撑,彻底解除后顾之忧。标志着无数学子将能在崭新的宿舍和图书馆里,安心学习与研究。标志着学校规划用地和大学科技园的宏伟蓝图,因此有了变为现实的坚实基础。

这条蜿蜒于地下的通道,虽无声却充满力量。它见证了川农大后勤人迎难而上、精益求精的艰辛与担当,更为学校教学科研、校园生活及长远发展提供坚实能源保障,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动力引擎”。

“三电源”正式投用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自然-遗传学》:“基因搭档”协同抵御小麦条锈病
    《自然-遗传学
  • 校级领导班子2023年度考核获评优秀
    校级领导班子20
  • 【优秀教师标兵】李仕贵:用科技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优秀教师标兵
  • 【优秀教师标兵】冯琳: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优秀教师标兵

最新文章

Copyright 2025 四川农业大学.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