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赛现场。
 10月24日至25日,2025年“百岳杯”四川省大学生茶学技能大赛总决赛在四川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川农大”)成都校区举行。100名茶学专业的学子齐聚一堂,切磋技艺。
 这项发源于四川、面向西南高校的赛事,今年规模和影响力再创新高——吸引了来自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省市26所高校的1200余名师生参与,茶学赛事的热度与茶学生群体的崛起引人注目。
 这是因为,当下的消费市场中,新式茶饮、茶食等产品正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青睐。这其中,擅长茶叶审评与拼配的茶学专业学子,有望凭借专业知识与创新意识,成为爆款茶产品背后的“新势力”。
 以赛促学,从课堂走向实战
 10月25日上午,川农大成都校区科创中心内茶香弥漫。
 审评技能考核现场,每位选手面前摆放着四款品质各异的茶叶及配套冲泡器具。冲泡、观色、闻香……选手们神情专注,动作娴熟。
 
 选手在冲泡茶叶。
 “他们要通过外形、汤色、香气等指标,对茶叶品质进行专业鉴定,并撰写审评报告。”四川农业大学茶学系主任谭礼强介绍,下午还将进行拼配技能考核,考验学生能否精准复现标准茶样的风格,“课堂知识,最终要在实操中落地。”
 
 选手在观察茶叶外形。
 “赛前我专门研究了川茶的特色产品,比如竹叶青和藏茶。”贵阳学院大四学生吴明浪赛后表示,以往接触的以贵州茶为主,这次比赛让他系统梳理了全国多个茶区的产品,“一开始有点紧张,一旦投入操作,反而平静下来。”
 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大三学生周绍贫已是第二次参赛,“去年拿了三等奖,今年希望更进一步。更重要的是,能和各校同学切磋交流,机会难得。”
 本届大赛在延续“茶学专业技能”赛道的基础上,新增“茶文化与产品宣推”赛道,吸引26所高校的106支跨学科团队、超700名师生参与。川农大茶学系副教授许靖逸表示,各团队积极运用短视频、AI等新媒体技术,围绕传统茶文化、现代茶科技与创新茶产品展开创意策划。
 “新增赛道后,大赛规模与辐射范围显著扩大。”谭礼强透露,今年参赛师生人数突破1200人,参赛高校也不再局限于开设茶学及相关专业的高校。赛事名称也由原先的“四川省大学生茶叶审评技能大赛”升级为“四川省大学生茶学技能大赛”。这项由四川省教育厅主办,四川农业大学与宜宾学院联合承办的赛事,已成为国内茶学高等教育的重要品牌。
 走向中心,茶学专业迎来新机遇
 赛事升温的背后,是茶学专业由“冷”转“热”的积极信号。
 随着新式茶饮凭借其健康属性和口感创新,从边缘走向主流,成为饮品市场新的增长引擎,茶学这一传统专业也随之走向聚光灯下。
 贵阳学院带队教师谢文钢认为,茶艺、加工、审评这三大茶学专业技能,让茶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极具竞争力。“虽然目前茶学相对冷门,但就业前景越来越广阔。”
 “以前茶学是一个‘窄进宽出’的冷门专业。”谢文钢说,窄进说的是很多学生家长对它不了解,进来的学生较少,宽出说的是,近年来,随着新茶饮的火热,就业形势越来越好。
 如何在市场竞争中精准选材并打造爆款?审评与拼配技能尤为关键。茶学学子们均对此有深切体会。
 “不同产地、工艺的茶叶,风格各异。有的香气突出,有的滋味醇厚,有的茶味浓郁……这就需要审评技能进行识别。”川农大研一学生张睿表示,掌握审评能力,能帮助企业精准控制成本、优选原料。
 
 选手在写茶叶审评报告。
 一旁的研二学生甯美译补充说,拼配不仅能创造出品质稳定、口感新颖的产品,还能提升茶叶资源利用率,将外形不佳但内质达标的茶叶有效利用。
 “新式茶饮已进入稳定发展期,下一个风口将是新式茶食。”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四川省百岳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蒋静伟认为,新赛道对茶叶审评、拼配等专业人才的需求正持续扩大。“正因如此,我们连续多年冠名这项赛事,为茶产业的未来培育关键人才。”
 “在我们企业,审评师是最核心的岗位之一,他们每个人都要负责上亿元的原料采购。”蒋静伟说,更关键的是,他们是新茶饮、新茶食核心配方的创新推动者,那些风靡一时的新式茶饮与茶食,不少正是出自这群懂茶、懂创新的年轻专业人才之手。
 川茶,这一产值连续破千亿的优势产业,正面临从规模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跃。在谭礼强看来,破题之道不仅在于布局新式茶饮与茶食等新兴赛道,更在于抓住“人”这一核心要素。那群兼具专业知识与创新热情的年轻茶人,是川茶未来的“活水”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