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的四川农业大学校园,金风送爽,彝族女孩张霞脚步轻快地走向图书馆。入学刚一个月,她已在这所梦想学府找到了归属感,“就像回家一样”。而这份归属感,源自她与川农大早已结下的深厚缘分。
张霞来自雷波县千万贯乡石板滩村。曾经,大山里的求学之路并不容易,正如她曾在作文中写道:“这里的天空很蓝、云朵很白,但通往外面世界的路却很长。”童年时期,张霞身边的哥哥姐姐大多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考上大学的凤毛麟角。
2017年,四川农业大学响应四川省教育系统定点帮扶号召,正式开启对雷波县的对口支援。次年,川农大帮扶干部胡剑锋、葛飞协调资金设立“千万贯乡励志奖助学金”。当时还在读小学的张霞连续两年获得了这一奖学金,这对她来说意义非凡。“那时候家里经济困难,欠了不少债,奖学金不仅减轻了我的家庭负担,更在精神层面激励了我。” 张霞告诉记者,获得奖学金后,自己“越学越带劲,好像能看到更远的地方了”。
带着这份激励,张霞升入初中,也迎来了学习路上新的挑战。初次接触的生物学科让她感到吃力,“对我们这些山里孩子来说,如同天书。”
转折,发生在遇到吴森涛老师——川农大派到雷波县的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之后。
“吴森涛老师给我们的感觉‘很不一样’。”张霞记得,为了让学生们理解试管中血液成分的占比,吴森涛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细细勾勒,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层次分明、比例精确,再由这张图延伸,讲述血液循环的壮观“旅程”和各类血细胞的“职责使命”。“他为我们一点点揭开了生命科学的神秘面纱,让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充满故事性。”
更让学生耳目一新的是,吴森涛的课堂不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他会大胆“放手”,让学生轮流走上讲台扮演“小老师”。张霞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上台时,她从紧张得粉笔都拿不稳,到在老师的鼓励中变得沉着冷静、条理清晰。“这份敢于展示自我、清晰表达逻辑的能力,让我在以后的求学路上受益无穷。”虽然吴森涛只教了张霞一年,却是她印象最深刻的生物老师。他不仅为学生们奠定了坚实的生物学基础,更用一言一行深刻影响了张霞的性格与学业选择。
“韩书记,我的分数报川农大稳吗?”“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哪个更适合我?”今年6月,张霞高中毕业,但高考志愿怎么填却令她犯了难。她和村里其他考生一样,带着困惑,找到了川农大派驻石板滩村第一书记韩庆龙。那段时间,韩庆龙的办公室成了“志愿咨询室”。结合张霞的高考成绩和她“热爱生物实验、关注乡村振兴”的特点,韩庆龙为其制定了冲刺、稳妥、保底3套方案。
为了让考生和家长更直观地了解相关院校,韩庆龙不仅搜集了各校近3年的录取分数线、专业课程设置,还详细整理了学校区域位置、学费、就业和升学情况。最终,张霞选择了兼具专业优势与地域情怀的“川农大方案”,并以第一志愿被录取。她与韩庆龙许下了一个美好的约定:“韩书记回校后继续做我的‘云导师’,我每年寒暑假要回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给村里弟弟妹妹们分享大学生活。”
如今,已步入心仪大学的张霞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做了规划:“尽早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从基础工作做起;加入相关社团,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成长;争取毕业后继续深造,将来从事动物遗传资源保护或安全食品生产相关工作。”而求学路上获得的帮助,则成了她不断进步的最大动力。“只有让自己的力量更加强大,才能更好地回报关爱,传递能量。”张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