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支青年团队同台竞技

(四川农村日报)大学生智造农机有啥不一般?

2025-10-22 09:32:59作者:徐灿红 来源:机电学院 点击数:

  

四川农业大学大学生团队研发的再生稻收获机扶桩装置。

赛事亮点

本届大赛聚焦智能农业装备的创新与应用,涵盖人工智能、物联网、先进制造等技术

智能采摘机器人:四川农业大学团队研发的“柑橘夹剪防伤式可升降采摘机器人”可实现果实精准无损采收

智能巡检机器人:四川工业科技学院的“智能棚内巡检机器人”可自主巡航并实时监测作物健康状况

再生稻收获机扶桩装置:四川农业大学团队研发的“AI智扶桩”加装在收获机尾部,收获机碾压过的稻桩悉数被该装置扶起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文/图

可升降的柑橘采摘机器人、再生稻收获机扶桩装置、花椒智能采摘机……你敢相信吗?这些充满巧思的智能农机,竟都是出自一群20岁左右的大学生之手。

10月18日,第三届四川省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设计大赛决赛开赛。56支从全省10所高校中脱颖而出的团队同台竞技,并集中展示四川未来农机人才与产业新力量。

紧盯实际需求

部分作品具备产业化条件

走进大赛现场,记者看到的是一群朝气蓬勃的面孔和充满想象力的作品。这群年轻的大学生们拿出的参赛作品围绕农业智能化、装备创新、资源监测、病虫害防治等方向展开。

“我们这是监测无人机,搭载了高清相机、多光谱传感器,在农田上巡航一圈,就能快速识别病虫害,辅助精准施药。”四川工业科技学院“翼护农安”团队负责人杨蓬鸣给记者介绍了该作品,“它最大的优势在于病虫害智能识别精准率。目前能识别 8 种主要农作物的 40 余种病虫害,准确率超过98%。”

一旁,四川农业大学“蜀味拾光”团队现场演示智能花椒采摘机工作场景。只见该设备的机械臂执行末端灵活地一夹一扭,花椒粒便被精准采下。

“不会夹碎吗?”记者问。该团队负责人何继梅自信地回答:“破损率3%以下。这是历经多代优化的成果,光是执行末端就研发了4年。”

何继梅提到的执行末端其实是该设备机械臂的“手掌”,具备仿生多腔自适应包覆结构,通过气泵为其充气,来产生夹持力。

此外,四川农业大学团队的“柑橘夹剪协同式可升降采摘机器人”能实现果实的精准无损采收;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团队的“智能棚内巡检机器人”则可自主巡航,实时监护作物健康。这些作品精准聚焦于农业生产中的人力替代与效率提升。

据赛事主办方工作人员介绍,和往年相比,本届参赛作品中,不少作品紧跟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具备一定产业化条件。作品背后的团队更值得关注,记者在现场和参赛团队沟通中了解到,多数团队都是由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学生组成,他们分工明确,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为作品的最终完成贡献力量。

以观察和兴趣为师

大学生造农机不含糊

大学生造农机,会面临什么困难?又是如何克服困难?

哒哒哒……赛场中发出一阵金属的撞击声,吸引众人围观。

记者循声来到现场后,发现是四川农业大学的“AI智扶桩”团队正在演示一款再生稻收获机扶桩装置工作状态。

“这是针对再生稻研发的装置,主要起作用的就是固定在这个链条上的钢针。”该团队负责人雍达瑞指着该装置正在转动的链条说,别看它简单,但可以有效解决收获机碾压稻桩的问题。

雍达瑞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该装置在田间工作的视频。记者注意到,视频中该装置加装在收获机尾部,收获机碾压过的稻桩悉数被该装置扶起。“只要扶起来,稻桩能自我修复,不影响后续产量。”雍达瑞说。

之所以想到做这个装置,是源于对农业生产的细致观察和制作农机的兴趣,指导老师的鼓励也是关键一环。

回顾长达一年的研发历程,雍达瑞感慨良多:“课堂上不会教我们如何从零造出一台机器。直到亲手去做才发现,哪怕一颗简单的螺丝,都大有学问。”这段经历不仅让他掌握了实战技能,更重塑了他对专业、产业和自身职业规划的认知。

一些学生的项目,已经走过了漫长的优化之路。四川农业大学一团队带来的柑橘夹剪协同式可升降采摘机器人,便是这样一个“六年磨一剑”的成果。

“我们的机器从2017年的概念模型,到 2020 年的初代机,现在已经迭代到第四代了。”该团队成员何洋向记者介绍,2023年亮相的第二代机实现了关键突破:底盘从轮式升级为履带式,稳定性更强;加装了升降台,能灵活适配不同高度的果树。末端执行器从“拔拉式”优化为“剪刀式”。现场的交流也给了他新的灵感,“看到其他高校的作品,比如三指式的末端设计,很受启发。”

后记>>>

为“天府粮仓”

储备农机人才

当前,四川正全力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而丘陵山区农机适配性不足、智能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仍是亟待破解的瓶颈。破解之道,在于智能装备,根本在于人才。

通过大赛的磨砺,像何洋这样的学子对未来的发展路径愈发清晰。“正是在一次次改进中,我更加了解了四川农业生产的薄弱环节。”他笃定地说,“未来,我会考虑从事农业机器人研发工作。”

四川农业大学机电学院院长许丽佳表示,大赛的核心目的正是为青年学子搭建一个创新实践的平台。三届赛事,累计已有百余支团队带来了一项项科技感“拉满”的作品,展现了四川农机新生代的实力。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一带一路·乡村振兴·文化交融”大使团走进川农大校园
    “一带一路·乡
  • 水利水电学院在酸性电催化水分解领域取得新进展
    水利水电学院在
  • 水利水电学院在酸性电催化水分解领域取得新进展
    水利水电学院在

最新文章

Copyright 2025 四川农业大学.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