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引发热烈反响

2025-10-20 10:18:23作者:杨璇铄 来源:水稻所 点击数:

  

央广网北京10月18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在中国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在中国农业大学的师生、校友以及广大农业工作者中引发热烈反响。

大家表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要求,矢志强农报国,努力推动我国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为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征程上,希望你们弘扬优良办学传统,矢志强农报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努力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专业人才,为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农业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任金政:现场听到总书记的回信倍感鼓舞,给我们指明了未来的方向。我们要固本拓新,培养更多具有“三农”情怀的、服务国家粮食安全的人才,将国家的战略需求融入到学校的事业发展中,为中国“三农”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李保国长期扎根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针对黑土地退化问题创新提出了“梨树模式”。总书记的回信,让李保国倍受鼓舞。

李保国:我们将按照总书记的要求,突出应用导向,加快成果转化,为我国黑土地保护利用、盐碱地改良等耕地保护事业贡献力量。

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在河北省曲周县探索成立科技小院。曲周科技小院毕业生叶松林选择继续留在乡村创业,带领种粮大户在曲周中低产田上实现“绿色吨半粮”。

叶松林:总书记强调“矢志强农报国”,为我们青年农科学子指明了清晰的奋斗路径。我将继续深入田间地头,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努力成为一名扎根一线、知农爱农的专业人才,为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中国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正在对盐碱土壤障碍因子进行改良产品的研发与应用。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博士蔡廷瑶: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推广,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供科技支撑,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广大农业工作者表示,要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我们要走出实验室、走出校门,走到农业生产第一线,走到农村最需要的地方去施展自己的才能,为农业农村的发展作出贡献。在实践当中也锤炼培养知农爱农的思想。

在四川省眉山市太和镇永丰村,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和他的团队将课堂搬进了田间,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总书记的回信,让马均深感责任重大。

马均:我将以总书记的回信精神为指引,持续提供突破性品种,研发高效栽培技术,培养优秀农业人才,为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大田铺设高速通道,让科技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农民。

坐落于陕西杨凌示范区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目前已构建起立足西北、面向旱区、服务全国、辐射“一带一路”的试验示范站农技推广平台体系。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冯永忠:聚焦农业关键难题,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与产业协同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精准服务旱区农业提质增效和绿色发展。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一带一路·乡村振兴·文化交融”大使团走进川农大校园
    “一带一路·乡
  • 水利水电学院在酸性电催化水分解领域取得新进展
    水利水电学院在
  • 水利水电学院在酸性电催化水分解领域取得新进展
    水利水电学院在

最新文章

Copyright 2025 四川农业大学.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