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让高校的科研成果精准滴灌至产业一线?又如何让田间地头的真实需求,触发科研创新的“开关”?9月23日,在四川农业大学雅安校区举行的重庆市“头雁”项目产业沙龙中,上演了一场“产学研用”的深度对话。本次活动不再停留于理论传授,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需求与供给精准匹配、创新与实践直接碰撞的高效能平台。
沙龙由四川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杨世义主持,汇聚了四川农业大学机电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的专家教授、企业代表及往届优秀“头雁”学员,围绕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特色产业发展,共探“科技联农、机制带农、产业富农”的现实路径。
现场“接单”:从产业痛点倒逼科研创新
沙龙互动环节气氛热烈,“产业痛点”成为焦点。重庆市涪陵区非遗手工榨菜传承人彭荣贵提出了“看筋剥皮”环节依赖人工、成本高昂的现实瓶颈。四川农业大学机电学院副院长张黎骅教授率先作出回应,承诺将组建专项团队合作研发专用机械,推动非遗技艺向标准化、机械化升级。针对江津区杜市供销社易治林提出的丘陵地带农机适用性需求,张黎骅教授在推荐适配机型的基础上,更承诺将提供“一机一策”的定制化服务。
技术“赋能”:让先进成果适配小农场景
在“技术‘赋能’”环节,专家与企业代表的分享紧密围绕如何将先进技术适配于具体农业场景,展现了从生产到服务的全方位解决方案。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黄志副教授以芥菜产业为例,阐释了科技赋能的全链条价值:通过品种改良、芥菜制茶与智能化加工等技术创新,有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并依托“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模式,确保农民稳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企业代表李璧宏则从服务模式创新角度,介绍了“1+X+N”农事综合服务体系,为分散耕地提供集约化管理的现代化方案,让小农户无需大规模投入也能享受规模化生产效益,还能切实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好”的问题。

“头雁”学员和专家互动交流。(四川农业大学 供图)
据了解,四川农业大学“头雁”项目正在打破传统教育培训的边界,着力构建一个汇聚专家智慧、产业需求与带头人实践的开放生态。通过“头雁”项目这一纽带,四川农业大学不仅传授知识与技术,更致力于打造一个持续运转的“创新反应堆”,让实验室的灵感与田间的难题在此碰撞,最终转化为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