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夏七月,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围绕水果、蔬菜、茶三大特色产业分多支社会实践团队赴全国各地开展科技助农实践。通过校地联建、田间调研、技术攻关等方式,聚焦菜园子,果篮子,茶罐子,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产业动能,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智慧。
菜园子:科技攻关破解多元种植与育种难题
7月4日-15日,园艺学院深耕科技——寻新质生产力智变之道团队、一代天椒社会实践团队,赴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开展高原辣椒种植专项调研实践活动。松潘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缘,独特的高原气候孕育出品质优良的高原辣椒,近年来已成为当地农户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然而,当地辣椒种植仍面临品种优化、病虫害防治、产量提升等难题。此次调研旨在摸清产业现状,为破解种植瓶颈提供科学支撑。
实践中,团队成员系统记录辣椒株高、挂果量、果实大小等生长指标,详细询问种植品种、技术模式、水肥管理及销售渠道等情况。针对农户反映的“叶片发黄”“产量不稳定”等问题,团队结合专业知识现场给予初步解答,并建立问题台账。基于一手调研数据,团队远程联动校内专家,为松潘量身定制科学种植方案,推介高海拔抗性良种,推广集约化穴盘育苗技术;指导简易滴灌应用与精准水肥配比; 引入物理诱捕、生物农药等绿色手段;建议科学轮作方案,推广有机肥改良土壤。这些“接地气”的建议,为当地辣椒产业注入了科技动能。“老师们讲的科学施肥方法很实用,我们种辣椒更有信心了”。松潘镇一位辣椒种植户说。

团队成员指导高原辣椒生产 柯文琪供图
“种”志成城团队前往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研究所,以“科研攻坚+产业衔接+科普赋能”为脉络,深度联动中农木林森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智能育种基地,团队参与“育种LED光源模组,测试不同光谱对拟南芥开花时间的影响;跟着工程师搭建“光-温-湿耦合系统”,为番茄设计“越冬育苗加速方案”;搭建“移动光舱”,对比自然光照与人工光调控下的油菜生长差异,用无人机测绘株高、穗数,验证“加速育种”的增产潜力,为农户定制“低成本补光方案”,指导菜农通过手机APP调控育苗光周期,让前沿科技照进田间地头。通过优化光谱算法,提出“多作物光配方模块化设计”,降低设备适配成本15%;针对番茄、生菜等作物研发的LED光环境调控技术,使育苗周期缩短20%-30%。校企协同推动技术向“傻瓜式操作”升级,让实验室成果真正扎根田间。

团队成员参观智能育种基地 林晨阳供图
“椴木新生,银耳兴农”团队深入通江县大巴上腹地的银耳基地,了解通江银耳生产现状,团队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通江银耳在全国各地的知名度以及受不同年龄段人群所欢迎的推广方式,分析市场需求,策划宣传视频与推文,在各成员家乡开展宣讲,助力提升通江银耳品牌知名度,推动其向百亿级产业集群发展。
果篮子:从品种改良到产销升级的全链条赋能
“科苑橘光”服务队前往中江柚母本园,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开展实地调研,针对中江柚销售以鲜果为主,附加值低的现状,提出“深加工提升价值链”的方案,建议积极开发柚果酿酒、橘皮精油等精深加工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当前正值中江柚夏季修剪关键阶段,队员们在永安镇柚防裂果试验示范基地开展“党建+科技助农”主题实践活动,采用“高光效修剪技术”,精准疏除密生枝、交叉枝,改善树体通风透光条件。团队联合蒲江县团委等多家单位在蒲江县天府果荟产业园成功举办了主题为“党建联学促振兴、科技赋能兴果业”的校地支部联建活动暨科技小院助力果业振兴交流活动。以联学育才为支撑,以成果转化提质为目的,探讨科技兴农新路径,全力推动乡村振兴落地生根。

团队成员合影 金铮华供图
雷波橙卫团队前往雷波县指导雷波脐橙生产,尤其对5月冰雹影响严重区域,进行灾后恢复指导,通过培训讲座,现场操作,对雷波脐橙灾后恢复生产,减少次生灾害影响建言献策。团队制作并发放雷波脐橙灾后护理指导手册100余册。
蜂耘果香团队前往乐至县通过调研无刺蜂和中蜂养殖技术,针对西瓜种植存在裂果和人工授粉成本高等问题,提出了棚外养殖天府中蜂降低授粉成本提高坐果率等有效方法。团队还前往童家镇李家寨村村集体葡萄种植基地进行调研交流。发现该基地种植夏黑和阳光玫瑰两个品种,产量高,品质好,但销售渠道较少,售卖价格偏低,导致收益较少。针对这一问题,团队提出了直播带货和网络平台销售的建议,帮助搭建淘宝电商销售平台,以增加销售量,助力葡萄产业发展。

团队成员检查西瓜裂果情况 程凤仪供图
前“橙”似锦小队赴邛崃橙园,针对"种好卖难"问题开展调研。队员深入田间参与疏果实操,记录株高、挂果量等数据,走访合作社破解分级标准、物流成本等20余项产业痛点。团队从种植技术升级、深加工开发、多渠道营销三个维度撰写解决方案,提出具体建议,助力当地构建产销协同体系。
在杭州桐庐恒然生态基地,实践团队调研“小猕大爱”猕猴桃品牌。基地依托梯田水土优势培育的红阳猕猴桃,通过生态种植模式实现品质突围。队员们实地记录土壤透气保水性数据,与负责人探讨科技引进计划,为特色品种产业化提供新思路。

团队成员调研猕猴桃生长情况 雷语供图
实验室里,“开心果果队”研究生团队完成枇杷耐寒性研究,测定可溶性固形物、抗氧化酶等关键指标。面对实验异常现象,团队通过调整试剂用量攻克技术难题,为枇杷抗冻栽培技术研发积累第一手数据。
茶罐子:三维调研勾勒产业振兴路径
沐川县紫嫣茶园中,"茶紫嫣红"小分队开展全链条调研。队员们丈量新增茶园的生长密度,记录叶片受损率等数据;走访260余户茶农,收集典型农户的增收案例,“从最初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改种,到如今靠着“这片叶子”撑起家里的好日子”年近六旬的茶农黄爷爷讲述自己与紫嫣茶的缘分。团队通过发放调研问卷,发放回收调研问卷200份,其中关于茶酒评价“香味馥郁”“略感涩味”等,以及“价格区间接受度”“购买场景偏好”等反馈,将为产品市场定位提供扎实基础。

团队成员测量紫嫣茶生长情况 杨蓝青供图
园艺学院“茶蔬果产业振兴实践团第五分队”前往杭州市抹茶生产基地,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团队先提前了解了产业基本情况,再实地深入生产车间、包装区域及销售区域,全面考察抹茶制作、售卖环节,分析产业发展中的市场问题,为推动抹茶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实践参考。实践团走进生产车间,详细调研抹茶制作流程。在杀青机旁,负责人员演示了热气流处理鲜叶的过程:“杀青温度直接影响抹茶颜色,温度越高,成品色泽越鲜亮,也越受市场欢迎。”团队成员认真记录不同温度下茶叶的颜色变化数据,发现当前温度调控依赖人工经验,存在一定误差,可能影响产品品质稳定性。随后,揉捻机的运作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揉捻能破坏茶叶细胞组织,有效去除青草味,这一步的力度和时长都有讲究。”技术人员边操作边解释。成员们用专业仪器测量揉捻后的茶叶细胞破损率,对比理论数据后发现,优化揉捻参数可进一步提升抹茶口感。最后,经烘干机脱水定型,鲜叶完成向初级茶制品的转变,整个过程让成员们对“理论工艺与实际操作的差异”有了直观感受。结合调研情况,团队给出了几项简单易行的建议:在制作上,给杀青机加装自动测温仪,像家里用的智能温度计一样,精准控制温度,让抹茶颜色更稳定;销售时,可以开发小包装的抹茶粉卖给普通消费者,再试试做抹茶味的饼干、奶茶原料,让产品种类更丰富;种植方面,少量试种几种专门做抹茶的茶树,对比哪种更适合当地,降低单一品种的风险。这些建议接地气、易操作,得到了基地负责人的认可。
此次园艺学院暑期社会实践覆盖四川、浙江等地多个特色产区,通过技术推广、市场调研、品种改良等举措,实现了专业知识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园艺学院学子用脚步丈量乡土,以科技赋能农业,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