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8月,我背着行囊从四川农业大学的讲台走进凉山州雷波县黄琅镇大杉坪村的田野。初来乍到,村民们用“王老师”称呼我。而今,当我走在村道上,“木呷惹”(彝语意为“勇敢的年轻人”)成为最温暖的回应。这不仅是称谓的嬗变,更是我与彝族文化传承实践的情感联结历程。
从“外来者”到文化“求知者”
作为外来的驻村帮扶干部,我意识到若想真正走进这片土地、走在村民中间、走进村民心里,必须首先读懂彝族文化。于是,我购买了《凉山彝家》《凉山叙事》《勒俄特依》等书籍,每晚在房间里研读。当我在村民大会上引用《勒俄特依》中“雄鹰飞得再高,影子落在大地”的谚语时,老人们浑浊的眼里闪动着惊讶与欣喜;当我用彝族谚语“不听父言走弯路,不听母言入歧途”与叛逆的孩子进行沟通交流时,孩子们也逐渐舒展出笑颜。
这种文化共鸣,让我萌生了举行彝族传世史诗《勒俄特依》读书分享会、《品读彝汉经典 挺膺时代担当》读书月系列活动的念头,孩子们的诵读声与阿普阿玛讲述迁徙史诗的低沉嗓音交织在一起,构筑起新时代的文化强音。
从知识传播到文化振兴
大杉坪村,这个户籍人口不足千人的彝族村落,2015年至今,村里走出了39名大学生,这已是一个山乡教育的亮眼成绩。然而,这些飞出大山的“雏鹰”们,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却面临着择业难题。作为高校学工教师,我发挥专长,连续两年为村籍毕业生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培训”,提供就业、创业及公考指导;同时,邀请川农大志愿者寒暑期驻村,为中小学生开展学业陪伴活动,助其“身在大山,眺望世界”。为持续激励学子,我协调西南交大、西南财大、川农大等近10所高校,捐赠2000余件文件包、钢笔、笔记本等,以“大学梦”激励孩子们用知识改变命运。
这些举措初见成效,毕业生求职方向更明晰,孩子们学习热情高涨。村民激动地说:“王老师,是你让我们的鹰崽学会了看路!”
从文化符号到情感纽带
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于固守传统的姿态,而在于创造让传统焕发新生机的可能。彝族年一天的清晨,当我身着崭新的彝族服装给村民拜年时,正在准备坨坨肉的阿嬷们笑着帮我抚平衣服领口的褶皱。这个细节让我顿悟,服饰不仅是文化符号,更是打开心门的钥匙。此后,在推广村特色农产品时,我坚持穿彝族传统服装出现在展台前;节假日在成都做志愿者时,我身着彝族服装参与服务工作;甚至在外地旅游也会穿上彝族服装展示和宣传彝族文化。
这些“文化嫁接”的尝试,让更多人渴求走进和了解现在大凉山彝族同胞的真实生活状态。江安橙乡义工、宜宾叙州义工联合会、汇宜通数商公益事业部等500余人次志愿者走进大杉坪村,为监测户、脱贫户、残疾人家庭送来米、面、油、衣服等慰问物资。当志愿者们用我教他们的“兹莫格尼”“库史木沙”向村民传达祝福时,村民脸上露出索玛花般的笑容,尊重团结友爱和谐交织在一起,犹如纽和扣的相遇才能构成完整的命运共同体。
从称谓革命到身份重构
初到村里时,我发现中青年群体大多用彝语交流,在他们眼里,彝文和外语一样“见字不识”,孩子们虽能说一口流利的彝语,却对书写拼读完全不懂,不少孩子连彝族阿普笃慕和支格阿鲁是谁都不知道。这种文化断层的危机远比我想象中更令人揪心,我觉得我这个教书匠应该再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于是,我在学习强国、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寻找彝语学习教程,并购买《从零开始学彝文》《彝语会话速成读本》《彝文辞典》等书籍。彝文母音有10个,子音却多达43个,例如母音“u、ur、y、yr”和子音在一起时还存在整体认读、口型变化的情况,很多次的练习让我有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甚至放弃的念头,非常感谢甘诺县的阿布木乃老师对我发音的耐心指导并帮助克服练习时的畏难情绪。村民渐渐发现我不仅在重要时节着彝族服装参加活动,了解的彝族文化还比他们多,更能熟练地拼读彝族文字时,村民不再称我为“王老师”,开始喊我“木呷惹”。
周末的村委会是热闹的,总有一群孩子跟着我朗读“at、ax、a、ap”。当9岁的阿依能用彝文写出自己的名字时,她飞奔回家写给父亲看,这位肩膀如老土墙一样厚实的汉子红着眼眶说:“木呷惹,我家阿伊是村里第一个会写彝文的孩子。”几个毕莫也主动请缨教孩子们认彝文,他们说:“不能让木呷惹一个人扛着我们的彝族文化过河。”那时“木呷惹”三个字胜过任何考核表彰。
这种身份认同的重构,源于600多个日夜的深耕,我穿着彝族服装和他们一起跳达体舞、唱《诺苏的孩子》、学习诺苏布玛。从凉山彝寨的火塘到四川农业大学的讲台,从彝族年的歌舞场到北京故宫,我穿着彝族传统服装的身影,成为连接深山与都市、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我坚信,在新时代每一个彝族符号都是火塘里炸裂的火星、是镌刻在阿普脸上蕨芨草般的皱纹、更是内在文化基因向外激流奔涌的浪花,映照出文化自信重建的深层轨迹,描绘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美画卷。
从川农大的“王老师”到大杉坪村的“木呷惹”,称谓嬗变的历程早已超越姓名称谓的范畴。它是老莫苏塞进我口袋热乎乎的苦荞粑,是牧羊少年用树叶吹奏《阿杰鲁》的悠扬,更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接力赛中,万千帮扶干部用文化尊重浇筑的情感丰碑。正如彝族谚语所言:“一根羊毛不成披毡,一粒养籽不成圆根。”当我们将驻村帮扶工作扎根于彝族文化土壤时,收获的不仅是经济数据的增长,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枝繁叶茂。
(作者系四川农业大学派驻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黄琅镇大杉坪村驻村工作队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