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谭飞泉,男,1973年2月生,民盟盟员,农学博士,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雅安市政协委员,长期致力于小麦遗传改良与高产育种研究。主持/参与育成小麦新品种20余个、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作为四川早播早熟型小麦遗传改良革新者,构建了适应四川盆地需求的早播早熟型小麦遗传改良体系,主持育成“川农30”“川农32”“寒露麦”等突破性早播早熟型品种(品系),累计推广数百万亩,增收小麦数亿斤。
四月的邛崃基地,春风拂过初熟的麦田,涌起层层绿色麦浪。一位务实内敛的学者躬身其间,指尖轻抚麦穗细数粒数,身后绵延的试验田里,“寒露麦”正挺立着沉甸甸的穗头。这片打破传统农时的试验田,见证着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谭飞泉副教授深耕小麦育种28年的核心追求:让小麦播种期提前30天、亩产跃升200斤,并通过稻麦无缝衔接的种植模式,把闲置光热水资源转化为粮食产能,在稻麦两熟的土地上书写“向时间要产量”的科技传奇。
自幼在农村长大的谭飞泉,对生命科学有着浓厚兴趣,也对土地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
1993年的盛夏,当同学们都在志愿表上争先恐后勾选金融、外贸、计算机等热门专业时,谭飞泉却执着地将所有志愿锁定为“一条农”——中国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报考志愿就像一列开往春天的列车,载满少年酝酿了二十载的农业梦。

“分数刚刚够线!”在那个升学改变命运蔚然成风的年代,这位农家子弟,硬是凭着一腔孤勇,如愿考上了四川农业大学农学专业。作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他也是此后近十年里唯一跃过龙门的“金鲤鱼”。
来到大学后,当部分同学在抱怨雅安地理位置偏远,大学就应该抱着吉他追逐梧桐树影时,他却独爱教授们沾着露水的裤脚,在他看来,那些深浅不一的泥渍,恰是这所农业学府最荣耀的勋章。
在青衣江畔的求学岁月,谭飞泉不仅找到了精神家园,也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导师——小麦遗传育种专家任正隆教授。本科毕业那阵子,踏实肯干的谭飞泉得到了任教授的青睐,留校任教后即被委以重任,负责四川农业大学邛崃小麦育种基地的科研管理工作,并先后完成了硕士、博士学业,开启了一生的小麦遗传育种攻关历程。
四川盆地具有典型的“三熟不足,两熟有余”的光热资源特征,而小麦种植模式主要以稻麦两熟为主,自9月水稻收割后至11月初小麦播种前,土地闲置长达两个月,这段时间成为谭飞泉眼中小麦高产所需光热水资源的“富矿”。
1997年,刚踏上小麦育种岗位的谭飞泉敏锐地发现,传统“迟播早熟型”品种因生育期短、易受高温逼熟等制约,产量常年徘徊在400-500公斤/亩,这也导致了四川盆地的小麦产量长期未见显著提升。2000年,美国著名遗传学家和植物病理学家、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绿色革命之父”诺曼·布劳格参观邛崃小麦育种基地时的一句“提前播期或成增产关键”,让他受到了启发:若选育出早播早熟型小麦,既能延长生育期,又能避开后期高温,产量或许不可估量。
“绿色革命之父”诺曼·布劳格参观邛崃小麦育种基地

2004年,在任正隆教授的指导下,谭飞泉正式提出了早播早熟型小麦品种的选育方向。然而,这一理念挑战了四川半个世纪的种植传统。为验证早播可行性,他开始分析邛崃11年气象数据,在2005-2007年开展连续播期试验,同时持续从省内外搜集各种种质资源,并在早播条件下进行试验筛选,成功筛选出少数能在10月上旬播种、3月中旬抽穗、5月上旬成熟的育种材料,为早播早熟型小麦育种提供了种质资源保障。
2016年,经过长达10余年的技术攻关,谭飞泉成功培育出四川首个早播早熟型小麦“川农30”,将播期提前至10月中旬,亩产较对照品种增产6.8%。此后“川农32”问世,不仅抗倒伏、适应性强,更被列为长江上游麦区和四川省区试对照品种,年推广面积近50万亩,入选四川省2025年主导品种。
目前选育出的新品系“寒露麦”,播期更可提前至9月底,在多出的40多天生育期内,单日产量预计可实现1%-1.5%的增幅。但由于“寒露麦”的早播特性与四川省现行品种审定标准存在适应性差异,目前尚未通过区域试验审定程序,也未获准进入市场流通。
“我们组织会员去川农大考察过,了解到‘寒露麦’这个品种播期早,能解决水稻收割之后到小麦播种期间土地闲置期过长的问题。并且它的生育期长,接受的光照更多,植株强壮,能提高产量。好多会员都想种,可市场上压根买不着这个品种,大伙儿只能自己留种子来扩大种植。”崇州市农业职业经理人协会会长王茂君感慨地说到。
该品系自2018年在崇州、彭州试种后,农户自发地进行留种扩繁,此后试种面积呈爆发式增长。当前,谭飞泉及广大种植户最为迫切的愿望,则是推动更多早播早熟型小麦品种通过审定并投入生产实践,以期早日为社会带来福祉。

2024年,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院士带队来川调研时,一致认同谭飞泉选育的早播早熟小麦品系和配套的栽培措施可提升小麦亩产150-200斤,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有望成为西南片区小麦增产的有效手段,为构建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提供了实践上的支持和拓展。
在传统小麦育种过程中,小麦种植密度达到了150株/㎡,不同个体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光照、土壤营养等方面的竞争,使得单株产量难以真实反映其所含的产量基因,严重影响了小麦育种过程中选择的准确性和选择效率。
谭飞泉便另辟蹊径,引入“零竞争条件下单株产量选择法”,将种植密度从150株/㎡骤降至4株/㎡,消除个体间资源争夺,让每株小麦在无遮挡的环境中充分展现遗传潜力。由于小麦基因数目达数万个,早期分离世代的单株类型极为多样,分离群体规模庞大,因此理想高产个体出现的概率极低,采用传统的小麦育种方法进行筛选时,极有可能遗漏携带目标基因的高产个体,而零竞争选择技术能够直接定位到高产单株。最终,在零竞争条件下获得的小麦个体,其相关性状和数据更为丰富和直观,这也为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小麦育种领域提供了可能。
“小麦单株产量在零竞争情况下,就像给小麦私人定制生长空间,单株产量越高,携带的高产基因就越优质。”在邛崃育种基地,试验田的稀疏植株看似浪费土地,实则暗藏玄机。2024年,“川农59”单株产量达265.69克,折合亩产708.86公斤。根据试验和测算,在四川盆地得天独厚气候生态条件下,当小麦提前至10月上旬播种时,其分蘖数会按斐波那契数列模式增长,单株分蘖可达89-144个,较传统品种增加10倍,穗粒数突破100粒,10月的光热资源和时间就像给小麦打开了生长加速器。最终,小麦单株产量可达500克以上,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亦是极为罕见的。这也意味着,在大田栽培过程中,高密度种植并非实现高产的唯一方法,通过运用现代智慧农业技术,可以实现小麦个体在田间的精准与合理配置,从而以较少的植株数量达到更高的产量。

谭飞泉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早播早熟型小麦新品系必须携带野生型(隐性等位变异)Ppd-D1b,其对光周期敏感,需要日照由短变长条件(12月22日以后)下才能形成花原基并开始幼穗分化,然后在3月上中旬抽穗开花。相比之下,四川传统小麦携带突变型(显性等位变异)Ppd-D1a,其对光周期不敏感,可在早期光照由长变短条件下形成花原基,开始幼穗分化并提前抽穗开花,在早播条件下则会提前抽穗开花,造成减产。因此,携带光周期敏感基因Ppd-D1b的早播早熟型小麦新品系更易高产和稳产。
谭飞泉的研究表明,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的小麦品种——中国春,亦称作成都光头,是源自四川省的地方性品种,该品种携带光周期敏感基因Ppd-D1b,适宜于10月上旬进行播种。只是随着育种目标的转变,四川小麦品种光周期敏感基因被逐渐淘汰,目前在培育早熟早播品种的过程中,该基因又重新被挖掘了出来,说明四川盆地小麦早播早熟并对光周期敏感是有历史渊源的。
零竞争条件下的单株小麦(穗数达98个)

为精准快速筛选出早播早熟型小麦,谭飞泉团队引入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精准筛选携带光周期敏感基因Ppd-D1b的品系,避免了环境因素对表型选择的干扰,提高了选择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将传统育种周期从8年缩短至5年。这一技术有效克服了早播小麦在抽穗期易受冻害的问题,确保了小麦能够在10月上旬播种后稳定生长,3月避开春季寒潮顺利抽穗,并在5月上旬成熟收获,从而为下一季作物的高产奠定了基础。
此外,借助光周期敏感基因Ppd-D1b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可以有效减少杂交组合的配制数量,并将F2代个体种植数量降到原先的四分之一,这就最大限度地缓解了零竞争育种方法对土地需求量大的问题。这两种技术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四川盆地早播早熟小麦的育种效率和进程,相关技术已向国家专利局提交申请并获得受理。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高产,更是让每一寸土地在每一季都发挥最大价值。”品种突破后,谭飞泉开始将目光投向耕作模式。
在传统的稻麦两熟种植模式下,小麦的播种通常安排在10月底至11月初,此时水稻已收割完毕。然而,播种小麦前的整地作业成本高昂且耗时。随着早熟型小麦新品种的培育成功,小麦的播种时间得以提前至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在此期间,部分水稻尚未收割。为适应这一情况,他引进和革新了“稻套麦”种植模式。
该模式下,在水稻收割前1至5天,利用无人机或人工抛撒方式将小麦种子播撒于田间。收割机在收割水稻时,将水稻秸秆粉碎后覆盖于田面,同时也掩盖了小麦种子。这种“稻套麦”模式省去了耕地的步骤,由于播种时间的提前,不仅延长了小麦的生长期,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每亩还能节约成本130元以上。此外,未被翻动的水稻田土壤结构也更有利于小麦根系的生长。

自2020年开始,谭飞泉已连续2次向崇州农业职业经理人协会赠送了1000公斤早播早熟型小麦种子,正式开启“稻套麦”种植模式示范。
崇州市耘丰锦年农机育秧合作社的800亩标准化示范田,验证了“稻套麦”种植模式的技术成效。由于省去了传统耕作中的打田整地工序,规避了农机反复碾压导致的土壤板结问题,同时稻茬秸秆作为天然生物覆盖层,实现保墒抑蒸、遮阳护苗及驱鸟防害等复合功能,致使小麦单位产量实现150-200斤/亩的显著增长。这产量一出来,附近农户都抢着引种,如今合作社技术员罗通每天接咨询小麦品种的电话都接不过来。
“稻套麦”技术的应用,为“寒露麦”系列品种的推广更是锦上添花,由于在9月底就能播种,相比于普通小麦播期提早了40天左右,充分利用了9、10月份的光热资源,大大延长了小麦的生育期,提高了土地、气候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种植户的收益,让过去当地无人在意的“冬闲田”也能再产一季粮。
谭飞泉也算了一笔经济账:如果全省90%的水稻种植面积采用“稻套麦”的种植方式,便可以使得本区域小麦总产量增加165%,并且每年可节省36亿元,从而可以有效提高农户的种植小麦的经济效益和积极性,为小麦种植拓展更大的种植空间。此外,早播早熟型小麦品种的生育期相较于传统品种延长了一个月以上,这也意味着田间绿色覆盖时间同样增加了一个月,这不仅能够增强麦田生态系统的固碳和释氧功能,也为农业休闲观光产业提供了独特的景观资源。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良种良法缺一不可。”望着郁郁葱葱的试验田,谭飞泉目光坚定。从青春年少到鬓角微霜,谭飞泉用近30年时光,在四川盆地绘制出一幅“早播-早熟-高产-稳产”的农业新图景,那是一位育种家对“天府粮仓”最质朴的承诺,也是中国农业科研工作者让中国碗装满中国粮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