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赞歌】李仕贵劳模工作室:‌以匠心育良种 以创新助丰产

2025-04-30 16:25:39作者:水稻所 审稿:庄萍萍 来源:水稻所 点击数:

  

“结实饱满的水稻,总是低下高贵的头,稗子的脑袋则在风中飘荡。”数十年来,李仕贵教授带领劳模工作室的同仁们扎根田野,以优质、高产、稳产为目标,加强攻关研发,为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注入硬核科技力量。工作室荣获四川省总工会“十佳”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称号,是全省教育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劳模创新工作室。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源自周开达院士和黎汉云研究员创立的“冈·D型杂交稻”团队,李仕贵劳模工作室围绕重穗型杂交稻育种、种质资源和重要农艺性状遗传解析开展应用和基础研究。“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起来,在长江中上游形成自己的特色,因此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重穗型杂交稻进行改良提升、协同创新是重点。”李仕贵教授对研究方向很明确。

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构建了重穗型杂交稻育种的核心种质,创建了渐渗杂交、早代配合力测定和轮回群体改良选育重穗型杂交稻的育种方法,形成了提高重穗型杂交稻育种效率的技术体系,培育了系列重穗型杂交稻骨干恢复系蜀恢527和蜀恢498以及不育系冈46A、D62A和川农1A等,组配审定了重穗型杂交稻品种100余个,其中国家审定30余个,农业农村部认定为超级稻6个,实现了高产、优质和多抗的有机结合。培育品种累计推广3.6亿亩,新增稻谷143.9亿公斤。优质高产新品种川康优6308已被农业农村部确认为2025年度超级稻新品种。

团队围绕重穗型杂交稻穗粒结构和稻米品质等性状,发掘了系列有重要育种价值的新基因/主效QTL,研究了重要产量性状相关主效QTL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克隆了系列控制穗粒、灌浆结实性状的QTL/重要基因,解析了其分子机制,在Cell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Molecular Plant,Plant Physiology、作物学报、中国水稻科学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团队成员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60余项,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培育、重点集成项目、863、国家支撑计划、七大农作物育种专项和转基因专项等。通过种质资源的精准评价、精细基因组解析,揭示了系列“隐藏”基因结构变异,挖掘了20余个有重要育种价值的高产优质、绿色高效基因。团队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丰富的科研成果为大地的丰收解锁了密码。

把成果留在百姓家

“要让科研成果惠及更多人!”为让水稻品种选育人员不断提高水稻育种水平,以达到高产、稳产和优质品种选育目标,团队在宜宾、泸州等8个县区,巴中恩阳区和成都崇州市开展集中培训10余次/年,开展现场技术指导120余人次/年,培养科技示范户90余户/年,培养技术骨干人才170余人/年。

在崇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李仕贵教授作为首席专家,以四川农业大学崇州现代农业科研基地为科技策源地,借助崇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粮食规模化经营优势,通过校地、校企合作,与崇州市国家粮食储备公司和专业合作社一起建立了长江上游优质粮油中试熟化基地,共同打造“崇州市10万亩粮食高产示范片”,并升级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形成了从种质创新、新品种研发,到中试熟化、推广应用,再到稻谷收储、稻米加工销售的水稻全产业链创新模式。2022年6月17日向时任省长黄强汇报了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情况。2023年9月7日,李仕贵教授向省委书记王晓晖汇报了水稻科研和科技服务等情况。

作为“科技下乡万里行”水稻产业技术服务19团的首席专家,团队积极响应省委组织部、省农业农村厅的号召,在维护粮食安全、提升“川种、川粮”影响力、提高水稻产业价值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工作。通过现场调研和指导、技术服务和培训、科研项目落地实施带动、共建合作等方式为受援地水稻产业发展储备科技成果、实用新技术,发展当地水稻产业,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水稻实用人才队伍。围绕地方水稻产业发展,2023年新建专家工作站2个,新建地方名特水稻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基地1个。2024年在泸州市合江县、成都市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长江上游优质粮油中试熟化基地进行了川康优6308超高产水稻示范。

薪火相传,新一代的年轻人已接下新征程的接力棒。“劳模是荣誉更是责任。”团队新一代领军人物钦鹏教授表示:“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将继续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带领工作室成员一起,诠释好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彰显好劳动价值,为国家解决‘卡脖子’问题,为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贡献智慧和力量。”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极寒高温都不怕!理学院团队研发新型有机凝胶,攻克极端环境材料失效难题
    极寒高温都不怕
  • 第四十三届校运会开幕
    第四十三届校运
  • 我校科研人员揭示调控玉米干旱应答和籽粒发育新机制
    我校科研人员揭

最新文章

Copyright 2025 四川农业大学.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