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川农学子返乡开展农业用水与河岸生态调查

2025-02-14 20:55:16作者:叶思宇 来源:水利水电学院 点击数:

  

1月中旬至2月中旬,四川农业大学“蓝色水足迹·水羽惠农”实践团队来自全国各地的成员积极响应“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号召,返回家乡开展以“农业用水与河岸生态”为主题的深度调研。此次实践聚焦农业生产用水效率与河岸稳定性问题,通过实地走访、数据采集与跨部门协作,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智慧。

农业用水调查:探寻灌溉模式与节水潜力

调研团队深入农田区域,与农户、合作社负责人展开访谈,发现当前农业灌溉仍以传统方式为主。在山东聊城冠县等地区,地下水与地表水并行为主要水源,其中地下水通过管道输水系统覆盖率达100%,有效解决了“靠天吃饭”问题;而地表水则依托硬化水渠(即“三面光”渠道)输送,虽减少了渗漏损失,但也对水体自净能力造成一定影响。

调查显示,不同作物用水需求差异显著。例如,水稻种植区普遍采用漫灌,亩均用水量高达500立方米以上,而经济作物如蔬菜、水果则逐步引入滴灌、喷灌技术,节水效率提升30%~40%。然而,部分农户对节水技术认知不足,加之水价偏低,导致粗放用水现象普遍存在。

河岸稳定性评估:守护生态安全线

在河岸稳定性调查中,团队成员结合地质学与生态学知识,对沿岸土质、植被覆盖及潜在灾害隐患进行系统评估。以长江支流某段为例,河岸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不足30%,存在滑坡与崩塌风险。通过对比历史数据,团队发现近年来因农业排水携带的化肥农药残留加剧了水土流失,部分区域甚至出现渠道淤积、蓄水能力下降等问题。

调研还指出,河道采砂、道路修建等活动进一步削弱了河岸结构稳定性。对此,团队建议推广生态护岸技术(如种植根系发达的植被),并加强河道管理法规宣传,以减少人为破坏。

为提升调研的科学性,团队通过政府公开数据平台获取了水位、流量及水质监测数据。例如,结合水利部2022年启动的“农业灌溉面积遥感监测”项目成果,团队发现示范区内小型灌区用水量核算误差显著降低,卫星遥感技术为精准管理提供了新思路。此外,生态环境部门公开的水质报告显示,农业面源污染(如氮磷超标)仍是河流主要污染源,占比达40%以上。

问题反思与建议:构建可持续发展路径

为构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体系,需多措并举形成治理合力:在技术推广层面,应加大滴灌、喷灌设施补贴力度,依托高校科研资源开发低成本智能灌溉系统,并建立节水示范区,以科技创新驱动节水增效;在硬件升级方面,针对60—70年代老旧水利工程,可通过引入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末级渠系改造,提升输水效率;配套政策改革上,需推动“两部制水价”改革与计量设备普及,实现农业用水按需精准收费,同时将水费纳入财政补贴以减轻农民负担;生态协同维度,可整合河岸生态修复与面源污染治理,通过建设植被缓冲带、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等举措,实现水土资源保护与农业生产绿色转型的有机统一。

结语:实践育人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

此次调研不仅是大学生“走出象牙塔”的实践课,更成为连接学术研究与基层需求的桥梁。正如参与实践的成员所言:“通过实地走访,我们深刻认识到水资源管理的复杂性与紧迫性。未来,我们将继续以专业之力,为家乡的绿水青山贡献青春方案。”以知促行,以行求知。这场跨越田野与河岸的青春行动,正书写着新时代青年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生动篇章。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学校2024年度党委常委班子民主生活会召开
    学校2024年度党
  • 学校2024年度党委常委班子民主生活会召开
    学校2024年度党
  • 【优秀学生标兵】吴娜:“笨鸟”的华丽蜕变
    【优秀学生标兵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