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想吃雷波脐橙给我说,我亲自到树上给你们摘!”出发前往雷波驻村之前,我曾拍着胸脯向朋友们许下这句豪言。可当我真正踏入大杉坪村的土地时,却发现连绵的群山间不见一棵脐橙树。村民们一句句热情的“嘎约啦”(欢迎)迎面而来,我心头涌上忐忑:我能做什么?我该做什么?我能做好什么?驻村如育人,两年来,我尝试以“四有好老师”在这片土地上倾注热情、撒播信念、点亮未来。
做有理想信念的“播种者”,让组织根基强起来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作为一名来自高校的驻村干部,我深知理想信念是源头活水,更是引领乡村发展的旗帜。我将筑牢村党组织战斗堡垒、坚定干部群众发展信心作为首要任务,努力在彝乡沃土播撒希望的种子。
我积极配合驻村第一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规范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发挥高校教师所长,用“乡音土话”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讲给老百姓。在参加“雷波县微党课竞赛”并荣获三等奖后,我及时将获奖党课内容转化为一个个贴近村民生活的“小故事”,让党的声音真正走进党员心中,飘扬在彝乡村寨上空。
“酒好也怕巷子深”。我借助撰写宣传稿的机会,不仅向外展示大杉坪村的新貌,更注重对内凝聚人心。两年间,20余篇稿件在省州县媒体发表,不仅记录着村庄的蜕变,更成为激励村民自豪感、增强发展信心的“精神火炬”。
做有道德情操的“示范者”,让文明乡风润心田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驻村干部的一言一行,都被村民默默关注。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做文明新风的领跑者、民族团结的践行者。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驻村伊始,我便下定决心学彝语,虚心向村干部和村民请教,利用一切机会练习。从“卡莎莎”(谢谢)到“兹莫格尼”(吉祥如意),一句句质朴的问候,一次次用心的交流,渐渐融化了彼此间的陌生。当我能够用彝语和乡亲们拉家常时,心与心的距离,也在这一言一语中悄然拉近。
改变往往从细微处开始。从带头捡拾垃圾、疏通厕所,到主动为留守儿童洗脸梳头——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却是最真实的示范。没有响亮的口号,只有温暖的行动。关爱、整洁、文明的种子,就这样悄然播撒,浸润着这片淳朴的土地。
做有扎实学识的“授业者”,让乡村发展有后劲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努力发挥高校工作者的优势,把知识、信息和资源引入乡村,为村民“授业解惑”,激活发展的内生动力。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我深入调研村情,对接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资源,建立“以购代捐”的稳定采购模式,累计帮助销售村内土鸡、莼菜、虫草、羊肚菌等农特产品价值100余万元。这不仅鼓了村民的“钱袋子”,更让他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市场经济课”。
教育是点亮未来的光。我关注村里每个年龄段的孩子,为大学新生讲职业规划,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明确人生方向;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品读彝汉经典”读书月系列活动,培养阅读习惯;协调近10所高校捐赠文创产品1000余件,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想做的,就是为他们的梦想插上知识的翅膀。
做有仁爱之心的“守护者”,让组织温情暖人心
驻村干部就是要做群众的贴心人。我始终怀着一颗仁爱之心,将村民的冷暖安危放在心头。
困难群体是我的工作重点,我充分了解村里的困难家庭、残障人士、孤老弱幼的困难需求,积极协调爱心人士和公益机构,为困难家庭捐款捐物价值100余万元,缓解他们的生活困境。
物质生活要改善,精神世界也要丰盈。我联系校团委组织150余名学生志愿者分批来村开展志愿服务,协调宜宾江安橙乡义工、宜宾汇宜通公益事业部等公益机构在村内举办“元旦暖冬联欢晚会”。那晚,歌声、笑声、欢呼声回荡在山谷,不仅驱散了冬日的严寒,更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了凝聚力和归属感,让村庄充满了家的温情。
两载驻村路,一生彝乡情。这段宝贵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基层工作的艰辛与光荣,也是我作为教育工作者服务社会的深刻实践。大杉坪村的点滴变化,是学校汇集各方力量协同奋斗的成果,是村“两委”久久为功和乡亲们砥砺奋进的成果。未来,我将永远珍惜这宝贵的经历,并将在此汲取的养分转化为践行立德树人初心使命的不竭动力,为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矢志奋斗的执行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