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我校295支实践团队、4675名学子奔赴田野乡间,以“‘兴农有我’劳动(耕读)教育协同实践”为主题,在耕读实践中锤炼本领,在知行合一中传递智慧。
耕以践行:泥土课堂锤炼青春本色
在乐至县的果园里,动物科技学院“扶志·乐至助残”团队认真参与疏果、套袋等农事操作,体验“耕”的艰辛;又整理农技资料,开展助农直播,实现“读”的转化;同时他们还开设“乡村振兴科普课堂”,通过“科普实验+红色故事”形式陪伴留守儿童成长。学子们在这场“脚沾泥土”的劳动中深刻感悟了“耕以养身”的真谛。
这种“劳学相长”的耕读模式同样在管理学院“与蜂共舞,智酿蜜乡”团队得到了生动诠释。他们通过“五步训练法”为川王村开展蜜蜂科普宣讲,构建“田间课堂+科普教育”的宣传模式,将传统养殖技艺与现代科学管理相结合,帮助村民提升蜂蜜品质。“我们不仅科普技术,更想传递可持续的农业发展理念。”团队负责人介绍道。
法学院“耕韵知产·法筑农兴”团队则带着法律知识走进田间地头开设“流动普法站”,为村民解答土地流转、合同纠纷等问题,同时深入10余个行政村开展普法调研,形成《农业知识产权保护调研报告》,实现了“法律知识下乡”与“田间耕读研究”的深度融合。

图为“扶志·乐至助残”团队成员向社区居民调研农事情况
读以启智:典籍智慧涵养三农情怀
在雅安市天全县,食品学院“寻味千年藏茶赋能乡村振兴”团队正沿着茶马古道开展耕读实践。他们实地考察古道遗址,调研“文旅融合+生态”产业模式,体验藏茶非遗技艺,在实践中生动诠释了“耕以养身、读以明道”的耕读教育内涵。
园艺学院“茶稷先锋”团队深入惠民社区,创新打造“自然耕读课堂”,将传统耕读文化融入现代美育实践。团队成员带领儿童观察叶脉纹理、体验植物拓染技艺,在动手实践中传承耕读智慧。“一花一叶皆学问”,在指导孩子们用薄荷叶制作驱蚊香囊时,成员们巧妙讲解《本草纲目》记载的药用知识,让传统耕读文化在指尖流转。累计开展耕读实践课12场,惠及社区儿童100余人,创作蕴含自然之美的耕读文化作品120余件。

图为“寻味千年藏茶 赋能乡村振兴”团队成员体验制茶过程
知行合一:数字赋能激活耕读文化
公共管理学院“青梦载新芽”团队秉承“耕读传家”传统,以“耕以励志,读以润心”为理念,在温江养老院开展“银龄耕读”适老服务,通过园艺疗愈、口述历史等方式,让长者重拾生活意趣。此外,他们还在雅安市雨城区打造“童心耕读”数字课堂,将红色故事与农事节气融入其中,带领孩子在指尖体验“昼耕夜读”的传统文化,让“四耕五读”理念在“一老一小”服务中焕发活力。
当传统耕读遇上数字时代,商旅学院“以支为梦”团队在洪雅县探索出一条创新之路,他们打造的“数字耕读课堂”,巧妙融合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采用“地理认知+数字赋能”双模块模式,借助电商平台模拟农产品销售,让儿童在“云端”体验春种秋收的乐趣。团队还创新设计“方言地图”互动游戏,用数字技术传承农耕谚语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及儿童120余人次,让耕读文化在数字土壤中焕发新生。
从躬耕陇亩的实践锤炼到知行合一的智慧传递,从耕读文化传承到数字技术赋能,川农学子以“耕”砺能、以“读”润心、以“行”致远,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书写新时代耕读教育的青春答卷。这场“脚沾泥土、心系桑梓”的育人实践,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了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