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老师,我们牛场的十几头肉牛病了,不吃、不喝,精神萎靡,大量流涎,没有鼻汗,没有反刍,情况非常糟糕。”
接到老乡一通焦急万分的电话后,四川肉牛创新团队疫病防控岗位专家、四川省科技下乡万里行首席专家、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肉牛牦牛常见病岗位科学家左之才团队成员马晓平副教授立即起身前往位于巴中市巴州区的该肉牛养殖场进行疾病防治指导服务。
马晓平抵达后,先巡视了整个牛场的全部肉牛,挨个检查了肉牛的临床症状,并查看了饲草、饲料。当了解到该批牛刚从外地购回不久后,马晓平判断,这些肉牛发病可能是由于长距离异地运输导致的应激突发疾病,肉牛长距离异地运输途中的天气的冷热风雨、饥渴、挤压、颠簸、合群、惊吓等都可能是应激源,都会导致肉牛机体抵抗力下降,病原微生物乘虚而入,引起呼吸道、消化道等病理性反应,严重的可能引起死亡。因此,经历运输应激的肉牛要精心管护,饮水、饲料、饲草等都需要格外注意,特别是变更草料等最好逐步添加过渡,并且每天观察牛的反刍、饮食和大小便的状态,适时做出调整。
马晓平根据该牛场肉牛的情况并结合当地兽医条件,开出了处方。
截至发稿时,牛场相关负责人员反馈说肉牛目前饮水、食欲已基本恢复正常,马晓平也对相关肉牛的下一步管护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马晓平在进行肉牛疾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