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思琪:中共党员,动物医学院动物医学专业2021级本科生。学业成绩优异,有效必修加权平均成绩90.88,所有课程加权成绩91.31。热爱学术,科研能力突出,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第一负责人主持“橙皮苷对种鸡产蛋后期生产性能的影响”研究,以第二负责人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积极投身实践与志愿服务,曾担任学院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中心负责人,组织策划各类活动近20项、志愿服务30余场,助力学院获评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带领实践团队获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国家级银奖、第二届四川省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等多项荣誉。获陈育新优秀学生二等奖学金、校级优秀学生等奖励荣誉30余项,现已推免至北京协和医学院继续深造。

理性深耕,在科研中磨砺思维
对肖思琪而言,首次独立主导的“橙皮苷对鸡生产性能影响”项目,是她科研之路的起点,也让她尝尽了科研的百味。从实验设计到企业对接,从团队磨合到论文梳理,过程既有迷茫与欣喜的交织,也困惑与成就的碰撞。实验一开始就遇到了难题——橙皮苷的添加比例出了偏差,预实验被迫重做。那几天她几乎把寝室当成了第二实验室:一边翻阅资料,一边和导师深夜线上讨论。凌晨两点,她终于敲定新的剂量方案,长出一口气,眼圈却红得厉害。她后来笑着说,那是自己第一次真切地体会到“停步复盘胜过盲目前行”。
这段经历让她学会在混沌中保持逻辑,在困难前克制情绪。她逐渐形成自己温和而有序的团队协作方式:定期沟通、合理分工、善用工具,让导师的指导与团队的执行无缝衔接。她说,科研就像种树——埋下去的时候枯燥无味,可哪天见到嫩芽,就会觉得一切都值得。从跟跑到领航,从迷茫到笃定,她在反复推敲与沉默积累中,逐渐长出了自己的根系。
知行交融,在服务中践行理想
如果说实验室是肖思琪思考的天地,那志愿服务,便是她深深扎根的土壤。她始终相信,知识的价值不止于论文和数据,更在于走出实验室,服务社会。从最初的志愿者成长为学院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的中心负责人,她的初心始终未变——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以实干淬炼所学。
她统筹的动物医学特色公益项目亮点频现:宠物义诊活动进社区,动物医院老师亲自坐诊,以专业知识救助流浪动物,线上线下开展宠物科普等等。这些活动让公益有了温度,也让专业焕发生命力。作为“情系三农”志愿服务团队负责人,她带领团队让项目累计受益超4万人次,并创新性地将“中医农业”理念融入动物防疫,以中医治未病思路从源头守护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开创“云端帮扶”模式——通过线上社群提供精准远程技术支持,项目获评四川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组织大型志愿服务时,她注重每一个细节:从活动手册、应急预案到志愿者培训,事事落实。面对旁人“做这些琐碎的事不累吗?”的疑问,她微笑回应:“每一次实践,都是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于她而言,志愿服务不仅是课堂的延伸,更是人格与能力的淬炼——让她在纷繁中保持从容,在责任中坚守热爱。
内驱为锚,感恩中不断前行
“支撑我走下来的,不是始终保持卓越的信念,而是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的清醒。”这是肖思琪总结出的内生动力。面对课业压力和科研挫折,这个自称“能量值不高”的女孩,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调适方法——以自我认知为核心的时间管理。
每周日晚,她都会安静地坐下来,为下周的重点做规划,再细细分配到每一天。每天睡前,她复盘进度,调整节奏。她不追求事事完美,只追求关键任务的高质量完成。疲惫的时候,她会戴上耳机听轻音乐《无尽夏》,或翻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在字里行间与自己和解。这些看似闲散的片刻,恰恰成为她保持内心平衡的重要支点,让她在理性与温度之间,找到最恰当的呼吸节奏。
回望在四川农业大学的日子,肖思琪心中满怀感激。她感谢学校提供的广阔平台和浓厚学风,让每一个梦想都能被看见、被支持;也深深感恩动物医学院的专业课老师们以及辅导员老师们——“在我每一次实验受阻、思路困顿的时候,是老师们不厌其烦地为我指点迷津;在我忙于多项任务感到疲惫时,是他们给予我温暖的关怀与鼓励。”这些来自学院与师长的支持,如同无声的土壤与春雨,滋养着她从容坚定地向上生长。
“只要内心的火车不错轨,抛出的硬币哪一面都是幸福。”这句话是她送给学弟学妹们的人生箴言。五年来,从青涩的学生到独当一面的科研与公益践行者,她始终笃定那份热爱,始终以一种安静而坚定的姿态,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不喧哗,自有声。未来,她也将带着这份理性与温润,走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