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渠先生的故事(八)
编者按:新时期,在学校全力以赴进行“双一流”建设之际,“川农大精神”是我们争创一流所必须的。杨开渠先生是我校“川农大精神”重要的铸就者、奠基人之一。我们搜集整理了他少年成长、青年求学、壮年科研报国奋斗至生命最后一刻的故事,通过“贫贱不移少年心”、“弃工从农富强梦”、“科研救国呕心血”、“爱国敬业唯赤诚”、“求真务实见风骨”、“严慈相济施教泽”、“安贫乐道穷益坚”、“鞠躬尽瘁惠后人”八个部分的文字串联起这位老院长的一生。他的一生是为祖国奋斗的一生,是为挚爱的农业科教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一生。今天,我们回忆,我们缅怀,希望他的故事能帮我们再次重温“川农大精神”。
“活着为了祖国,为了祖国的建设,为了服务于人民,为祖国而努力,为祖国而斗争!……一切为了祖国!”这是他给1951年农艺系毕业同学的祝词,也是自己对祖国的誓言,他把全部的热情和精力都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他不知疲倦地工作,无所谓节假日,无所谓上下班。他一生勤奋,到老也和年轻时一样,每天早上四、五点就起床工作,晚上常工作到深夜。他惜时如金,时时叹着时间不够,他甚至舍不得花时间去理发店,常请妻子用推剪给他推平头。他的鞋、帽也是比了尺寸去买,做衣服拿旧衣服到缝纫店去比尺寸。他有时甚至不近人情地吃饭也不让家人说话,说影响了他思考问题。有时下班回家脱下鞋袜,换上短裤又到田里去了,要到田里去叫他吃饭才一身汗一身泥地回来。他常年出差,从来“没有逸致去欣赏”会议期间安排的名胜游览、休息娱乐,而是见缝插针地工作。他说:“力量是用不完的,当你紧张工作之后,稍事休息,想一想把一穷二白的大国,变成又富又红的社会主义大国的责任,落在60年代青壮年的肩上,把教育未来共产主义建设者的责任放在教师肩上时,你的疲劳就会立刻得到恢复。”
杨开渠的一生,是为水稻科研和农业教育工作殚精竭虑,永无休止的一生。他在世的最后几年,更能让人深深感受到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奉献精神。在他重病缠身的最后年月中,一面与病魔作顽强斗争,一面仍笔耕不辍,完成了《中国水稻栽培学》、我国第一本《作物栽培学》、《杨开渠稻作论文选集》三部著作,为他挚爱的科教事业奋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息。
“我是中国人,教中国的学生,教的是中国稻作学,因而必须用中国的教材,当今很少有现成的中国资料,必须自己来搞。”中国有自己的稻作学教材是杨开渠长久的夙愿,他1940年即草拟了《中国稻作学》初稿,但苦于缺少许多基础材料。1959年中国农科院决定编写《中国水稻栽培学》,他多年的愿望终于要实现了。他欣然领命,协助丁颖教授主编《中国水稻栽培学》。他很快就拟出了工作计划,为编好这本书,连1960年元旦和春节都留在北京,没有回家。当时学术界对书名是否冠“中国”二字有争议,杨开渠是赞成冠“中国”的,特别是水稻栽培,中国至少有7000多年历史,在世界上也是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经验也最丰富的国家,应该写一本中国水稻栽培学。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支撑着他,为了反映中国水稻科研成就,他坚持只能用中国自己的资料,不用外国人的资料。
从1960年起,他即感身体不适,曾在成都治疗,但疾病未得确诊。后来又到北京,因太忙没去医院仔细检查,仅看了两次门诊,被诊断为风湿。他只说:“不知风湿会这样痛。”又嘱妻子不要去做“小广播”,生怕学校知道而多受照顾。1961年2月,他还强忍着疼痛的折磨,又投入到“双季稻培训班”的工作中。背痛得厉害,就服一、二粒止痛片,睡不着觉就服一粒安眠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有时甚至凌晨两点钟就起来备课了。有一次,他去远离学校的马马坪农场查看,骑自行车先到多营农场后,又爬了一个多小时的山才到达。下山途中,他感到腿有问题,同去的一位老师建议派车到多营农场接,他却只休息了一会儿又坚持步行下山,骑自行车返校,不让派小车去接。回到家里,他还带着一种“胜利者”的口吻对妻子说:“我使劲蹬,使劲蹬,终于骑回来了!”他总想为学校节约,却不知此时癌魔正吞噬着自己的生命。
1961年春节后不久,他病魔缠身,腰背已疼得十分厉害。培训班工作结束,3月他又匆匆赴京仍强支病体为《中国水稻栽培学》定稿,并具体编写了《育秧》、《合理密植》两章。启程时,他已提不动皮箱,是小儿子背着皮箱送他到汽车站的。他在成都等飞机时,给妻子去信道:“背痛还是照常,很感讨厌,但事情必须完成,决不为这一点而功亏一篑。”到北京,他坚持完成了实际由他主持的《中国水稻栽培学》最后的统稿、定稿工作。此书是包括24章77.3万字的一本巨著,由49位执笔人集体创作。由于内容广、专业多并且众人分头执笔,思想认识,业务水平,写作态度,文字功底千差万别,最后使全书有一个整体结构,做到布局统一、内容科学、文字规范,真难计算出杨开渠花费了多少时间、精力,献出了自己多少的智慧与心血。
就这样,他在离京返回前还把招待所自己住的房间整理好,地板擦干净才离开。4月下旬,他返回成都时,下飞机都感到困难了。在院党委书记赵光荣的劝说下,他终于同意留在成都,住进了中医学院附院。其时,他背痛已半年多了,家人后来才见到他装在衣服口袋里的止痛片和清凉油。他就是这样熬过来的!
从来都是忙碌的杨开渠,不得不停了下来。他感到自己还有太多的事需要做,为他热爱的教育、科研事业心中万分焦急,他说:“我的生命,紧张生活的生命是永远不应该弛缓下来的啊!”“大事未了岂能老?不达上游誓不休!”
5月,在四川医学院经专家检查确诊,杨开渠是癌症并已经多处扩散,已属晚期,已无法手术,只能作对症治疗。
在成都卧床不起,他仍念念不忘为国家做贡献:“我还想再活20年,为党再工作20年”,并赋诗道:“隐咬牙关忍痛楚,强为欢笑对亲朋。誓将余生献党国,肯让残年负平生!”当1961年10月《中国水稻栽培学》正式出版发行,他躺在病床上拿着这部有他心血凝成的巨著,十分兴奋地说:“我多年就想编写这样一本书,现在依靠大家的力量,终于完成了这件事,虽然还缺一些材料,但终究是我们自己编写的。”
1962年2月2日10时10分,在与病魔斗争近10个月后,杨开渠走完了他的一生。他怀着对国家的深深依恋、对事业的难舍之情,离开了人世。
在他去世后一年,由他主持编著并参与撰写《水稻》一章,西南4所高等农业院校联合编写的我国第一本《作物栽培学》教材出版。此书既立足全国又结合西南区实际,得到国内农业院校的重视与好评,成为西南农业院校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主要教材。
同年,他重病卧床时亲自编、校并撰写序言的《杨开渠稻作论文选集》出版。此书汇集了他解放前后在再生稻、双季稻、水稻分蘖规律和水稻栽培生理生态等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成为他集一生科研成果之大成的著作,具有长远的科学价值。
1986年发展再生稻生产提上了四川省委省政府的议事日程,在杨开渠再生稻理论指导下,全省上下掀起再生稻研究及推广高潮,许多具体问题在他的一些研究成果启示下得以避免和解决。1986-2000年,全省再生稻累计收获面积6166.7万亩,总产稻谷58.58亿斤。
到2017年,四川再生稻常年收获面积400万亩左右,高产记录已突破350公斤/亩。四川的中稻+再生稻种植模式,一种双收,省工节本,既增加一季稻谷产量,再生稻米又品质优良,农业部已将其作为全国推广的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之一。
今天,杨开渠静静长眠在老板山下,他在当年建院时着人去名山买回的数百株桂花广植校内庭院行道,深受全体师生喜爱。每当九月开学之际,校歌《相聚在桂花飘香的时节》总会响起,桂子飘香令人心旷神怡。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歌声中,馨香里,这位一生为国为民、奉献农业科教事业的老院长永远活在川农人心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