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舞台 流动的欢乐
——记四川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暑期三下乡启明三农服务团队文艺巡演
暑假中,四川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暑期三下乡“启明——三农服务”团队一行17人来到大邑县金星乡开展为期15天的社会实践。启明团队除开展关心贫困人口、查看地质灾害点关爱受灾群众、调查农村留守人口对当地经济的影响等多项活动外,23日到31日,队员们更走遍金星乡全乡进行文艺巡演,不仅让实践有声有色,还给当地村民们带去了欢声笑语,受到村民的喜爱与赞赏。
积极筹备,精心排练
刚来到金星乡的这天下午,金星乡乡长叶仲勤就在与17名同学的座谈中提出,希望同学们能利用空余时间排几个节目下乡演出。“题目”出了,同学们一点没怯场,大家都说一定要珍惜锻炼机会,因此欣然接受了下乡表演的任务。
座谈后,同学们就开始认真筹划准备了。在乡政府群工办大家了解到,该乡共7个村,总人口9000余人,但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老人、儿童占留守人口多数。结合老年人口居多这一实际,为了让观众看得懂,大家确定演出 “大俗即大雅”的总思路。
18日晚,队长刘晓存组织大家商量具体节目。队员们都来自人文社科专业,虽没学过表演,但要拿几个像样的节目出来也不是难事。“我们那儿的老年人都喜欢看云南山歌,还有《刘三姐》之类的,那我们唱段《山歌好比春江水》吧,我会唱这个!” 队员代小宇说。“据我所知,川西地区流行高腔,不如来段灯调?”平时就爱好地方戏曲的唐英杰说。经过商量,包括小品、单簧、戏曲、舞蹈、歌曲演唱等多种形式,且内容贴近实际生活的10个节目进入了节目单。
大家分工合作很快行动起来。有收集伴奏、视频的,有负责舞蹈类节目的……唐英杰就发挥中文专业优势,根据传统灯调《驼子回门》改编短剧,根据网上剧本改编小品《骗钱》,此外还结合当地地质灾害相关情况创作单口相声《钉子户》。
一人一个节目要排练不是难事,但全队共17人,要完成一台演出是一个挑战。每人至少有两个节目,有的多达四个;唱歌的要参加跳舞,跳舞的还要演小品,排练时人员分配就是一个问题。经过合计,大家决定先排语言类节目,舞蹈则由参与者先看视频自学,再由会的同学统一排练,相对简单的演唱则由参与者自己找时间练。
平时有正常工作,因此大家不得不在业余加班加点。在金星中心学校一个简易的棚子下,同学们一遍又一遍练着,每个人都汗流浃背。热还好说,蚊子的“围攻”才让人苦恼。“我数了一下,来这么几天,我身上已经被咬了二十几个包了!”有个同学龇着牙说。
舞动大邑,唱响金星
短短4天的准备后,首演在红岩村拉开帷幕,到31号黄泥村结束,一共七场演出,欢声笑语被带到了金星乡的每一个村。
演出通常是傍晚七点,先由动感的健美操拉开序幕。随后是多种形式的表演,有小品《骗钱》、川剧灯调《驼子回门》、单口相声《钉子户》以及通俗舞蹈《最炫民族风》、《江南style》、《nobody》和歌曲独唱、合唱、串烧等。
远的村乡政府安排车送,有两个较近的村,同学们便带着服装设备徒步前往。夏日黄昏,在青山绿水之间,村民们围坐一起,手执蒲扇,观看表演,乐享悠闲。
“窦相公,你们家那老母猪该还好嘛?”“她一天吃了饭没得事,就跑到那绣楼上绣花,连楼都少下来呀!”川剧灯调改编的小品《驼子回门》中的经典对白逗得村民开怀大笑。看着耳熟能详的节目,很多对白不等演员说下句,村民们早就兴致勃勃接上了下句。没有服装,没有化妆,甚至道具也简陋至极。但同学们尽心的演绎,让村民们重温了经典。“这个戏我们很久以前就看过了,那时候队里的文艺演出经常有人演。好多年没看了,今天他们演得精彩!”白岩村村民杨大爷说。
通俗平易,贴近生活的节目逗乐了村民;特别为留守的小朋友们精心准备的儿歌串烧,以及经典动画片主题曲很受小孩子们热捧。
“我们不是专业演员,也不是专业歌手,但我们同样能以我们的方式去带给村民快乐,我们不追求多正式,我们就图一乐,只要他们开心,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这是同学们共同的心声。
特别的村,特别的感动
七场演出,几乎每个村都有村民主动要表演节目。在星火村,村民张婆婆还忍不住上台唱了《金瓶似的小山》。“老人家都上了,我也来一个!”台下又有村民要唱几嗓子。因为有村民互动参与,欢乐更多了好几分。
受连续降水影响,金星乡多处发生地质灾害。雁鹅村受灾最严重。考虑到该村情况,队员们那里临时加演了合唱《让世界充满爱》。“无论你我可曾相识,无论在海角在天边,真心的为你祝愿,祝福你幸福平安。”带着真情的歌声打动着村民们。临走,雁鹅村的小朋友很舍不得,拉着队员们一口一个“明天还来吗?”“明天还要来哟!”
持续9天的演出,有汗水有感动,有心酸也有欢乐。“我们很开心!这几天有些辛苦,但更多的是欢乐。我们有的来自农村,去到农村有天然的亲近感;我们有的来自城市,去到农村,收获了一段不平常的经历!多年后的某一天,若突然记起这个地方,想起这段经历,我想,到那时更多的应该是感动!”有队员对自己的这次实践作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