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起,机电学院制定了一系列助管的招聘、培训、岗位安排和考核等管理工作制度, 进一步补充完善了学院学生组织管理制度,健全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能力。
系统化的培训体系,强化育人作用
学院通过“上岗三部曲”即自愿申报、笔试面试、岗前试用的形式进行考察,优先考虑经济困难的学生,选出热爱行政服务工作、综合素质较强的学生。对选拔出来的学生再通过“老助管帮扶新助管”、“专项技能培训”、“办公经验月月谈”等多样化培训方式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办公室的工作机制、明确自身的岗位职责和注意事项,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在“专项技能培训”中鼓励工作较为出色的同学发言,将逐步由一对多的被动说教向多对多的主动交流过渡,旨在针对性地提高个体的工作能力,促进团队整体水平的提升;并在“办公经验月月谈”过程中常常会有“突发奇想”创新点子,有利于办公室管理工作的进步和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总结表达以及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规范化的绩效考核制度,注重人尽其才
学院建立起以“工作日志”为载体的评价考核体系,在日志簿中可以填写工作内容、经验教训、心得体会等,鼓励学生参与到更高层面、更深层次的工作中去,并采纳某些创新想法,为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提供了沃土;管理教师以工作日志为线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察,这不仅有助于后续绩效的评定,也有利于发现学生擅长的工作与领域,挖掘人才,更利于从工作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对工作日志进行分析,管理教师综合学生工作的难度、态度、效率、效果等因素对学生助管的工作进行等级考核,并以不同绩效工资予以不同奖励。评价体系体现了公平公正,对优秀的学生积极肯定,对后进的学生起到警示。助管陈洁同学开心地说:“目前的这种考核制度,使我们再也不用吃大锅饭啦,干起活更有精神头!”
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突出以人为本
在学生助管的使用上,学院采取“集中管理、统一使用”的方式,即先将十位助管按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编成三个小组,再以组为单位进行分工,针对工作性质,教师不布置给某个学生,而是下达给每个小组组长,由组内同学自行组合完成。这种“以条为主”的管理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固定学生对固定老师模式,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共享,既锻炼了学生的分工协作能力,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此外,学院对助管实行“无理由请假”制度。大学生正值“追梦”的年龄,除了学习之外,还有竞赛、社团、拓展体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办公室给他们提供了宽松的“圆梦”环境。入岗之前,办公室就根据学生的课表制定一张动态的“勤工助学值班表”,当学生的其他活动与值班时间冲突时,只须自行协调其他助管互换时间,确保当天有人值班即可;在考试复习阶段,办公室还会采用弹性工作制,以减轻学生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