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学校正式印发修订后的《专业建设支持计划》,这是2020年该计划启动以来的第二次重要升级,本次修订旨在以更鲜明的导向、更前瞻的布局、更精准的激励,推动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突出绩效引领,树立质量标杆:本次修订以省教育厅绩效考核与专项拨款指标为核心依据,新增省级及以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无“存在问题论文”作为层次资助的基本条件,重点加大对省级及以上教学竞赛获奖、国家级专业认证(三级认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挑战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成果的激励力度,实现资金投入与质量提升的有机统一。
强化动态激励,激发持续活力:修订后的层次资助业绩考察年限普遍减少1~5年,对部分条款进行优化、合并或提高,同时对部分入选人数过多的条款(例如以一流课程入选第二到五层次分别占总数的58%、78%、82%和37%)增设了附加条件,引导教师持续投入、拒绝“躺平”,形成长效激励机制。
推动资源下沉,实施精准灌溉:文件“激励下沉一线”,适当放宽第四、五层次年龄限制(分别提高3岁和5岁),扩大中青年教师受益面;实施分层动态评审,优化资助结构,“挤水分”保精准;加强新设专业与专业认证的支持力度,优化专业认证(三级认证)经费划拨方式,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布局未来教育,赋能教学创新:文件新增“人工智能+高等教育”自由探索改革专项、一流教学管理团队专项、一流课堂教学质量专项、本科创新实验班及微专业建设专项等,激发教学改革创新。同时,将“国家级或省级一流课程/专业”统一调整为“国家级或省级本科课程/专业”,增强文件与上级政策的适应性。
注重全过程管理,确保每一分效益:建立“立项—中期—验收”全周期管理机制,将部分专项资助经费由一次性资助调整为分阶段拨付,强化过程考核与结果运用,并对建设期内逾期未使用经费进行收回,确保每一笔资金都用在刀刃上。
新版《专业建设支持计划》的修订是一次系统性的、精准化的政策升级。它通过提高门槛、聚焦重点、激励持续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和强化过程监管等一系列组合拳,旨在推动学校的专业建设从“有”到“优”,实现真正的“提质增效”,为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