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学校出台《学科建设双支计划》6.0版,作为该计划2009年启动后的第6次修订,新版严格遵循“两个坚持、两个服务、两个突出”基本修订原则,紧扣国家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战略,以“全梯队覆盖、高质量导向、高效率服务”为核心目标,聚焦“双一流”建设任务,持续夯实“学术支撑人才、人才支撑学科”的发展根基。
三大原则立住改革定盘星
作为学校坚守10余年的核心科技支持文件,本次修订围绕国家战略与学科建设需求,以三大原则锚定改革方向。一是注重双坚持守底色。既坚持“四个面向”根本遵循,聚焦农业科技前沿与国家重大需求;又坚持“双支”本色,在层次资助、专项资助、后补资助三大板块中深化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权重,确保持续支持“顶天立地”的科技创新。二是注重双服务显担当。一方面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优先支持农业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另一方面同步瞄准服务学科核心竞争力与“双一流”建设实效,实现国家需求与学科发展双向赋能。三是注重双突出破瓶颈。突出需求导向,紧扣国家农业战略与区域产业发展痛点;突出科技成果高质量属性,优先认可代表期刊成果、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奖励、高效能技术转让等标志性产出,通过差异化支持引导科研从“数量积累”向“质量跃升”转变。
三大升级打造科研助推器
新版在保留“层次资助、专项资助、后补资助”核心框架的基础上,从支持维度、资助精度、支持效度上实现突破性升级,让政策红利直达科研一线。一是人才支持维度升级,构建全梯队无遗漏体系。院士获500万元一次性配套,四川省战略科学家及院士后备人才、海外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按1:1等额配套;45岁以下入选层次教师可获最高8万元层次配套专项,第六层次名额从200名扩至220名;对未入选层次教师设自由探索专项,农林理工类、哲社艺体类分别给予3万元、1万元预研支持。支持维度覆盖了专职科研人员、思政辅导员等全群体,确保每类科研人员都有成长通道。二是成果支持精度升级,聚焦高质量成果导向。基础研究成果以“代表期刊体系”为认定依据,按质量优先原则进行层次资助和后补助;应用研究成果转让到校经费达到较高标准的人才,可凭转化实绩申报杰出人才、领军人才等高层次资助,推动科研与产业需求深度对接。三是层次支持效度升级。层次申报业绩周期从“上年3月至次年2月”调整为自然年度;层次资助打破终身模式,业绩认定兼顾近年累计贡献和年度新增贡献,按不同层次资助设置不同年度任务,经费支持与年度任务紧密衔接,既认可累计贡献,更强化持续创新活力。
三个强化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针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需求,新版计划从三大领域强化支持力度。一是强化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教育端增设“本科创新拔尖班专项”,按学生科研启动费1:4配套,年度总额300万元支持教师指导本科生创新;升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项,每年单列30万元,其中新增10万元专职辅导员思政研究经费,覆盖思政研究全群体;科技端新增学术交流专项,年度200万元支持学科主办高端学术活动;人才端保留10-500万元分级人才引进启动经费,岗位激励资金与人事政策无缝衔接。二是强化需求导向突破。揭榜挂帅专项聚焦“人工智能+”,每年预算500万元,支持人工智能与农业、自然科学、人文社科交叉研究;新增软科学专项,按省部级科技创新战略研究课题立项经费20%配套,助力科研决策咨询;紧扣“双一流”评价破除“唯论文”,仅将高质量代表期刊成果、高价值转化成果纳入核心评价;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将公益性技术标准纳入双支计划,突出前段科技创新。三是强化“放管服”。简化管理流程,取消各类中期考核,仅开展目标任务验收;优化经费管理,未按期使用经费收归学校统筹,盘活结余资金,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代表期刊体系精准导航
经全校各学科推荐和校学术委员会推选方式,学校同步推出与双支计划层次资助配套的600余本综合代表期刊与学科代表期刊目录。综合代表期刊重点瞄准从0到1的基础研究,学科代表期刊重点面向产业创新的应用基础研究,全面覆盖全校教师所涉及的38个一级学科。全校从事科研的教师需分别选定1个一级学科作为“归属学科”潜心开展持续研究,在综合代表期刊、归属学科的代表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可全量用于层次申报,跨学科研究论文自选1篇择优认定,近5年预警期刊论文不计入评价,避免低质成果干扰。学校每年将根据学科发展动态调整代表期刊列表,确保认定标准贴合科研实际。
新版双支计划通过全链条支持、精准化评价、高效化管理,将进一步激发学校科研创新活力,推动学校在农业科技原创成果、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上实现新跨越,为“双一流”建设注入新动能,为国家农业强国建设与四川农业现代化贡献川农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