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课程训练中成长成才
——副校长杨文钰谈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重点
在这次本科教学工作会上,副校长杨文钰在大会主题报告中提出了8点未来努力的方向,在采访中他说,他认为这其中最难的在于育人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上。
从这次17个学院交来的交流材料来看,只有7个学院提到了教育规划纲要,10个学院提到了分类培养,只有3个学院提到了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大多数的意见集中在师资、投入、改善教学条件上。这说明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虽已颁布,学校从各层面组织开展了宣传、学习和讨论,但仍有部分教职员工学习不够、领会不深,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极端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把握不准,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不强,对本科教学改革缺乏主动思考和积极参与,质量观、育人观、成才观亟待转变和强化。
我们此次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教学方法改革上,钱学森之问曾经刺痛了整个中国高等教育,我认为要解决钱学森之问,首要的就是教学方法变革。教师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独立思考、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怎样坚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原则,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方法教学?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我们这次提出的核心是加强对学生的课程训练。课程训练包括课程习题、课程论文、课程心得、课程讨论、读书报告、课外实践等多种形式。课程训练要做到四有:理论课后有作业、实验课后有报告、实习之后有总结,学习之后有心得。真正让学生有事做,让同学在课程训练中成长成才,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
要说明对学生训练的重要性紧迫性,从三个方面加以说明:一是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国外高校与中国高校人才培养有明显的区别:中国高校大学生成长靠自觉靠天赋,国外大学生成长靠训练。国外高校非常重视对学生的训练。二是从国内985高校和职业技术高校来看。国内一些985高校很重视课程训练,学生学习生活充实。举一个例子,中山大学有4个校区,一个校区图书馆的人流量一天就是8000人次。我们学校考试的时候才达到5000人次,平时只有2000-3000人次。而国内职业技术学院则非常重视实习实训。我们是两边都不沾边,这种处境非常尴尬,对学校未来发展非常不利。第三,从校关工委的调研报告来看,说不少学生感觉无事可做,虚度光阴。这些都对我们本科教学改革提出了要求。
本科教学工作是一项良心工程,我们不能对不起学生、对不起川农、更不能对不起未来的川农,只要改革落到实处,教师不折不扣的完成,学生素质一定会大幅度提高,打响川农的品牌就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