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上午,一场特殊的培训在逸夫楼第二学术报告厅拉开帷幕。培训学员级别很高——去年及今年新晋博士生导师。培训老师阵容强大:党委书记邓良基、校长郑有良、荣廷昭院士以及副校长陈代文,他们都是资深博士生导师。他们或结合自身经历娓娓道来,或举证国内外发展态势侃侃而谈,殷切希望新晋博士生导师怀揣理想信念,强化岗位责任意识,着力吸引优质生源,树立团结协作精神,切实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
邓良基:把师德高尚当作“为师之基”,把业务精湛
当作“为师之本”,把开拓创新当作“为师之重”
邓良基对举办博导培训会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说明,希望博导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他说,研究生教育始终是学校提质量、创品牌、上层次的主要抓手,始终是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体现。
他指出,博士是高等学历教育中的最高层次,博士生导师不仅是极大的荣誉,更是重大的责任,担负着培养高端拔尖创新人才的使命。作为一名博导,要做到珍视自己的学术声誉、把个人学术特长与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相结合,做博士生的良师益友,这是学校对每一位博导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位新博导走上新岗位时应该思考的问题。
他希望大家把师德高尚当作“为师之基”,把业务精湛当作“为师之本”,把开拓创新当作“为师之重”,推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培养模式的创新、保障体系的完善,真正把教育教学做优,把科学研究做强,把社会服务做大,把文化传承创新做好,把研究生培养做实。
郑有良强调选好优秀生源,始终把帮助学生成功放在首位
郑有良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故事和培养学生的故事,希望大家强化岗位意识,不断反问自己“我像博导吗?”要正确评价自身,因为“升教授与其说是对过去工作的肯定,不如说是对未来工作的要求。”做了博导,更要正确认识自己,追问自己无论在做人还是学术、能力上,是否达到了博导要求的水平。
郑有良强调,博士是学校的最高办学层次,代表学校办学水平制高点,要不惜代价把博士生培养好,最重要的是要选好生源,留住优秀生源。他指出现在博士招生宣传力度不够、博士生遴选细节上管理部门和导师使力不够、有限优质生源的获取上用功不够,希望博导深入本科、研究生去发现优秀生源,努力让学生认可,从而留住优秀生源。他以2012年新晋博导王际睿研究员的成长经历,阐述了导师发现优秀生源后应该付出足够的努力留住优质生源。当年在研究生面试时他发现王际睿很有潜力后,多次动员他留校读博,并以未来发展空间和待遇等条件吸引他,被拒多次依然坚持不懈做工作,最终王际睿选择在我校读博,并顺利申请到加拿大联合培养,后被作为高端人才引进回校。
郑有良希望博导要为博士选好方向,选好课题,既体现学术性、前沿性,又充分考虑学生个人兴趣,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做到培养过程与结果并重,始终把帮助学生成功放在首位,“不要利用学生来帮助我成功”。
荣廷昭院士认为博导是份责任
荣廷昭院士旁征博引,从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国家整体发展目标到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时的讲话,从川农大发展历史到个人成长经历细细说来,年逾七旬的荣院士以其开阔的视野和敏捷的思维给大家带来很多启发。
他说,博导不是职称、不属于学位,而是一份责任,要通过学识、行为、修养引导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才。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信仰,“没有信仰的个人是可怕的,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危险的。”让他们做到“胸中有理想,肩上有责任。”第二要有求实、实干的精神。尤其做学问中要克服浮躁,川农人有今天都是几代人实干出来的。第三,要有团结合作的精神,“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只想当元帅的士兵也不是好士兵。”他用螃蟹团队、野牛团队、大雁团队来形象比喻三种不同类型的团队,希望大家都做有序的有领头的大雁团队,“提倡当老二的精神”。第四,要有友爱、报恩的精神。荣老说,我们取得的任何一点成绩,都是大家帮助的成果,因此要有感恩精神。他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赠予大家:“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陈代文希望学科以强带大、以大带小
陈代文精心制作了PPT,以《学科建设与博士生培养》为题,放眼全球,着力未来,全面而系统地分析了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建设内容、成效、目标,以及博士生教育的重要性、国内外情况、创新人才培养、科学道德等内容。他指出,学科建设的抓手就是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点建设。学科建设要注意“三性”:系统性、累积性、团队性。就团队性来说,他认为,目前集聚交叉不够,因此要一方面各学科要突出特色,苦练内功,一方面要争取资源,以强带弱,以大带小,有效提高学科建设成效,应对马太效应。他希望博导加强对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的学习,凝练研究方向,加强团队建设,规范学术道德行为,切实履行导师是第一责任人的义务,把关心学生落到实处。
“很有启发,相当受益”博导们纷纷发出感慨,“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成为他们共同的感受。
座谈讨论凝聚智慧
在下午举行的座谈讨论会上,大家围绕如何做合格导师,对博士生导师的管理考评机制;如何选拔有发展潜力的博士生,高水平博士研究生的衡量标准;如何提高博士生的创新能力,处理好课程学习与论文研究的关系;如何进一步推进我校博士生教育改革进行了深入探讨。大家踊跃发言,活力十足,在交流中凝聚智慧,在讨论中达成共识。
吸引优质生源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高水平教师该不该给本科生上课?遗传所李英建议教授要走到本科生中去,增加接触交流机会,一方面让更多学生了解自己的研究方向,一方面也便于及早发现苗子、培养苗子。
整合资源,以强势学科带动弱势学科发展,实现群聚效应,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党委副书记庄天慧也是学员之一,她谈到,弱势学科要找到自己的优势、方向,依托优势学科,实现团队融合,共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资环学院张延宗介绍了自己的研究项目,希望能整合资源,实现团队发展,他甚至做起了广告:“选择我,你一定不会后悔。”
近年来,随着我校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总量上升,博士生导师数量逐渐增加。2011年新增博导21人,2012年新增博导33人,目前全校共有博导170人。此次培训是继学校举行两届新晋硕士导师培训后,首度举行的博士生导师培训。这标志着我校研究生导师管理日趋规范化。
编辑:李劲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