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合高山种植,品相好、产量高、品质优的“宝蓣1号”。
11月4日,深秋的寒风吹过宝兴县陇东镇复兴村青草坪,山药种植大户龚建军的额角却沁着细密的汗珠,只见他利落地清理了地上的藤蔓,用锄头挖松垄边,把埋在地下的激光条幅布往旁边使劲一拉,土埂便翻了过来。看着土面满是根条修长、形态匀称的山药,他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我家种了50亩,还带动周边农户种了300亩,全是‘宝蓣1号’!”龚建军难掩兴奋,“平均亩产2000斤以上,比老品种多收500至600斤,算下来亩收入起码1.2万元!”他口中的“宝蓣1号”,正是宝兴县农业农村局与四川农业大学校地合作结出的硕果,也是当地山药产业绿色发展、做强做大的“金钥匙”。
良种突破 高山山药焕新生
在宝兴海拔 1800 米至2300米的山地上,生长着全国海拔最高的山药。从每年4月下种到10月下旬开始收获,漫长的生长期,让宝兴山药不仅营养丰富还口感独特。
“实验分析结果显示,同其它品种的山药比较,宝兴山药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都很高,糯性好,烘干后还有淡淡的奶香味。与其它山药不同的是,宝兴山药还能留地保鲜,除了冻土时期,都可以采挖。”川农大农学院陈稷博士介绍。正是她带领团队,在宝兴县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下,在喇嘛坪建成了山药种质资源圃,在全县3个不同点位进行对比试验,通过科学的选育程序,完成了“宝蓣1号”的选育和提纯复壮。
“我们对野生山药糯性品种的驯化已近20年,这次与川农大合作,终于选育出最适合规模化种植的新品种。”宝兴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高波介绍,这个新品种已通过省级田间测试,与过去亩产仅1400至1500斤、畸形率高的老品种相比,新品种不仅抗病性强、品相好,产量也实现大幅提升,地边收购价优等品每斤8元,中等品每斤5元。
五龙乡战斗村金品创客家庭农场主彭学洪在青草坪流转了30亩土地种植山药,专门生产山药精品,新品种给了他足够的底气,“亩产最低2000斤,高的达到4000斤,销售价格最低10元1斤。”
轮作套种 绿色发展更高效
龚建军等种植户现在种植山药的技术叫浅层横向栽培技术,这也是校地合作的一项成果。通过这种方法种植,极大地减少了采挖山药的成本,夫妻二人,一天可以轻松采收1000多斤。
“同一块土地,山药最多可以连种3年,就需要轮作1年其它品种,不然就会品种退化、病虫害加剧,影响收益。”龚建军介绍。“我们现在主推山药与大球盖菇轮作模式。”高波说,种植一季大球盖菇,需施用木屑、竹渣、玉米芯、牛粪等基质约10吨,这些有机质充分腐熟后成为天然肥料,完美契合山药的生长需求。
种植户轮作生产的大球盖菇在 6 月至 8 月上市,这时正季生产的大球盖菇已经停产,这里反季节生产的非常受市场欢迎,虽然亩产量约5000斤,只有正季产量的一半左右,但地边收购价高达每斤10元,是正季产品的5倍。
目前,宝兴县适合山药种植的土地约2万亩,今年规模化种植近5000亩。依托投资2亿元的中药材产业融合园,宝兴县计划建设1万亩在地有机或绿色山药种植基地,年产山药1万吨,同时在基地里套种蔬菜,在有效抑草的同时,发展高山蔬菜产业。
为推动产业升级,宝兴县正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果蔬加工园,将对山药进行精选,把最适合速冻保存的山药加工成山药类净菜、原浆面、速冻汤圆、代餐粉等,实现宝兴山药的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