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我从四川农业大学来到大凉山深处的石板滩村,接过驻村第一书记的接力棒。望着村委会门口连绵的群山,我在笔记本扉页写下:“要让彝乡的孩子走出大山,更要让大山的产业留住希望。”两年多来,我手绘民情地图,和乡亲们一起养殖生态跑山鸡……在“教育扶智、产业筑基、人才赋能”的道路上,踩出了一串深深的脚印。
八张民情图:从“纸上数据”到“心头牵挂”
“韩书记,杨志书家的脐橙熟了,请你去尝尝!”11月初的清晨,村支书丰母体笑着走进办公室。我望着墙上标记着229户帮扶对象的手绘地图,一个红色圆圈旁写着“杨志书,6口人,脐橙5亩”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这是我来村后画的第一张民情图。
石板滩村17.6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8个村民组被沟壑分割,最偏远的住户往返村委会要走3小时山路。刚驻村时,尽管写了整整3本帮扶笔记,我却还是记不清谁家住在哪道梁、哪条沟。于是我带着工作队用3个月走遍全村,为了记住每一户的位置,还用岔路口的歪脖子树当路标,并在手绘地图上清晰地标注“红圈(监测户)”“黑圈(脱贫户)”。如今这8张地图已成了驻村队的“活字典”:五组的杨当保家孩子该上初中了,六组的吉牛格批需要养蜂技术指导,地图上的每一笔都连着村民的急难愁盼。
上个月吉牛格批告诉我,今年一箱蜂蜜采了20斤,多亏了川农大杨明显老师多次手把手的指导养蜂技术。看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标注,我突然明白:驻村工作的第一步,就是把自己变成“村里人”。
从“志愿导师”到“鸡棚创客”:教育和产业的双向奔赴
“韩老师,我被录取了!”我至今仍清晰记得今年8月,张霞夹杂着哽咽向我报喜的场景。这个彝族姑娘高考后在填报志愿时犯了难,我带着她分析往年录取线,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冲稳保”方案,并成功被我校动物科学专业录取。今年,我和工作队员们为9名同学提供了高考“志愿导师”服务,其中6人考上本科。更让我感动的是,张霞主动提出寒假回来给学弟学妹分享经验——教育的火种,正在这片土地上传递。
产业振兴同样需要精准滴灌。今年春天,我带着马古批在七组的核桃林下量土地、搭围栏,忙活了整整一个月。这个在外求学多年的彝族小伙,了解到我们帮扶村民发展产业后萌生了回乡发展的念头,主动找到我说:“韩书记,咱村的核桃林能不能也搞点啥?”我联系学校专家进行视频会诊,最终敲定“核桃林下生态养鸡”的路子——核桃树遮阳、鸡粪肥田,一举两得。为了选好鸡苗,我陪他跑遍了县城周边鸡苗场,最终引进300只抗病性强的跑山鸡。看着鸡群在核桃树下刨食、追逐,马古批开心地说:“韩书记,这些鸡就是‘活存折’”。我算了笔账,一只鸡一年能下200个蛋,按一块五一个算,200只鸡就能挣6万块!”他兴奋地拉着我看刚铺好的稻草产蛋区,“现在已经有很多村民跟着我养鸡了,等这批鸡见了效益,我要带着更多村民一起干,把七组变成‘林下养鸡示范区’!”
而最让乡亲们振奋的,是今年12公里脐橙运输轨道的建成。以前每到脐橙丰收季,村民们要背着竹篓沿着陡坡往上山下山运果子,一趟只能背50斤,稍有不慎还会摔跤。去年冬天,我带着村“两委”班子反复勘察地形,多次跑县农业农村局申请项目。如今,这条串联起脐橙种植片区的“产业轨道”终于完工,货运“小火车”一次能运输脐橙500斤,运输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20分钟,人力成本直降50%。村民杨大哥算过一笔账:“一斤橙子的人工运输费从1块降到了5毛,我家10亩脐橙能多赚6000块!”
接力棒与新赛道:让“带不走的队伍”领跑乡村振兴
去年秋天的一个傍晚,村民张二杰的院子里飘着蜂蜜的甜香,丰母体正蹲在蜂箱旁,手里举着一板爬满蜜蜂的巢脾,给围坐的养蜂户上课:“这巢脾上的蜂房要排列均匀,工蜂采蜜才方便,就像咱村里的地,规划好了才能长出好庄稼。”60岁的吉日支尔凑得最近,时不时伸手摸一摸巢脾,“养了半辈子蜂了,原来养蜂还有这么多门道!”这场由“蜂蜜书记”主讲的“田间课堂”,已经成了石板滩村的固定培训课程。

从外来专家教到本土能人带,我们把技术种子撒在了这片土地上,组建了一支“带不走的队伍”。丰母体跟着川农大养蜂专家学习,现在他成了“土专家”,不仅能给村上的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还担任了县上的特聘农技员。学校先后选派的四任帮扶干部演绎了这场乡村振兴接力赛:胡剑锋、葛飞种下养蜂产业的种子,付刚搞起直播带货,我推动产业从“会养蜂”到“卖好蜜”,再到“育人才”。村里成长了一批“领头雁”:马古批的鸡场里鸡声嘹亮,丰大哥的牛场年出栏120余头、陈富正的雷波脐橙卖到了全国各地、杨木日年出栏2500头的养猪场即将投产动工……一颗颗种子发了芽,长成树,再结出更多种子,最后必将连成一片森林。
我常常站在山坡上望着这条蜿蜒的运输轨道,轨道上的滑车叮当作响,像在奏响乡村振兴的乐章;孩子们的读书声,清脆的嗓音里裹着对山外的憧憬,像在为“大学梦”播撒带着晨露的种子。从脱贫摘帽到乡村振兴,我们用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用产业筑牢增收的底盘,更用人才激活内生动力。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故事,而是四川农业大学与石板滩村的“双向奔赴”,是无数驻村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点燃希望的缩影。